[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

ID:45593499

大小:7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5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_第1页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_第2页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_第3页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_第4页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森林昆虫学课件]-7-04控制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节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及其实施过程一、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可能性1.改造东亚飞蝗的栖息生境实现了对该害虫的控制据记载,我国的蝗灾达900余次,而蝗区的形成主要是有大面积的适于其产卵、取食、活动的湖滩地、内涝地、河泛地等荒滩区。1964年后我国对该类害虫实施了综合治理:修造农田、植树造林、增加林木覆盖度,改变了蝗区的生态面貌、减少了蝗虫的食物来源,实现了对惶害的综合控制。2.封山育林实现了对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松毛虫是我国人工松林的重要害虫。1950年国家就开始进行大量投资先后进行了化学防治与综合防治。1980年后进行的生态、

2、群落、天敌与松毛虫发生量的研究表明,人工纯林生物组成简单、天敌种类及数量少、食物链组成较少、松毛虫的食料集中丰富、林分的多样性差,是导致该类害虫连年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种、种草、植灌等营林措施,增加了人工林的多样性,控制了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及危害。3.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了吹绵蚧吹棉蚧是我国南方柑桔、木麻黄等林、果树木的重要害虫,化学及等措施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1955年引进繁殖、释放澳洲瓢虫,1958年该虫即得到了控制,1960年后该害虫的为害问题已被解决。4.改变栽培制度控制了三化螟的为害三化

3、螟是南方稻区的重要害虫。1950年前多采用在早稻行间插晚稻,早、中晚稻连作,该虫各世代的食料都很充足,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对晚稻危害严重。1950年后改变为在早稻收获后种植晚稻,该虫在早、晚两季稻间缺乏食物、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晚稻的危害。5.使用抗虫树种控制害虫的危害杨树蛀干害虫主要是光肩星天牛。19751990年分别在我国西北的陕、甘宁,及华北地区地区猖獗为害,使近千万亩人工杨树林被毁。研究证实该虫大面积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在造林时大量的使用了不抗虫的由国外引进的品种或携带该类基因的品种。通过淘汰感虫品种、更换抗虫树种

4、,我国正在实现对该害虫的控制。二、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途径1.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及选择性的施药方法广谱性杀虫剂常导致所控制的害虫再次猖獗危害、次要害虫大发生、大量杀伤天敌;连续使用同一药剂则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加用药量。因此:可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或特异性杀虫剂;选用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杀伤力弱的技术,如深施法、注干法等。2.引进外地(国外)天敌和保护当地的天敌天敌是生态体系内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保护当地天敌、移植或助迁、人工繁育及释放天敌,协助天敌种群数量增长;营造混交林、改造人工纯林,丰富天敌的多样性,

5、是提高天敌对害虫自控能力的措施之一。我国繁育释放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管氏肿腿蜂、松毛虫病毒等已分别用于防治美国白蛾、天牛小幼虫、和松毛虫。3.培育抗虫品种或以营林措施提高林木的抗虫性使用营林管理措施提高现有林分的抗虫性,可减轻害虫的为害。不同的生长环境、长势条件下林木的抗虫能力有较大差别。采用改变栽植密度,林分的营养状况、林龄、轮伐期、林分内植物的多样性等可改变其抗虫性。4.创造不利于害虫种群数量发展的环境害虫栖息的环境包括食物环境、活动环境、繁殖环境。各种害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要求不同,当某一害虫发生为害时,首先应分析是

6、何种类型的环境所造成的结果,这样才能通过人为的改变环境而控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不一定非要使用农药等进行防治。三、害虫种群数量控制方案的制订1.肯定有害种类并确定其防治指标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虽然依其类型而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实质上体现在人们对害虫种群数量大小的允许程度上。其三种基本确定方法包括:多因素动态指标模型法、经验估计法、种群数量标准差法。2.作出压低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平衡位置)的方案A.森林害虫的控制方案和措施,应根据所要达到的治理目标确定。B.对偶发性害虫则应考虑缩小其种群数量的变动幅度。C.对经常性发生为害的种类,

7、目标应是直接降低害虫的平衡位置.D.对频繁发生的害虫应减少其大发生的频率。E.治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改变害虫的环境,破坏害虫繁殖、取食、栖息场所,增加天敌数量、或引进新的天敌种群,提高林分抗虫能力或使用抗虫品种。F.危急情况下,应使用对生态体系综合破坏力较小的化学药剂。并应对杀虫剂的种类、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时间进行详细研究,尽量减少其对环境质量所产生的影响。3.计划方案的组织实施目前我国对森林害虫的治理,采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办法、即森林害虫的工程治理,任何一项森林害虫的治理工程均需严格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4.效益评价对

8、方案实施后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确定其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和质量,还可以指导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提高整体的防治效果,也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5.建立监控系统一个好的害虫防治方案还包括治理后的继续监控技术与措施。这样才能巩固治理效果、阻止治理对象在短期内再次发生为害。调查及监控的内容包括:害虫密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