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

ID:45633576

大小:459.3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15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_第1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_第2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_第3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_第4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IV)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依赖政府政策D.小农经济受灾害影响【答案】B【解析】“有荒无救,有年无成”说明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材料和依赖政府政策也无关,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受灾害影响不是材料

2、的主旨,故D项错误。2.阅读下表。年代唐元和初年北宋治平年间南宋初年元中统四年明永乐初年铁年产量207万斤824.1万斤216.2万斤584.4万斤957.5万斤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B.中国冶铁业产量、技术长期领先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D.中国古代王朝重视和扶植冶铁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以及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均是表格

3、能够体现的表面现象而非根本问题,一叶而知秋,铁的产量的稳定性增长其实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代经济发展是持续的,是稳定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3.《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秦汉时期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解析】试题解

4、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市”的变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秦汉至唐初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与‘城郭’、‘乡村’这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可知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排除A项,选择B项;题目中未涉及市民价值观的变化,故排除C项;D项开始于宋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秦汉时期”,故排除。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现象。这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5、,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答案】B【解析】“士商相混”说明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淡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深入人心”;整个封建社会都是厉行重农抑商的,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礼教束缚还很严重,故D项错误。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其创刊宗旨的实质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促进中国与西方的文化

6、交流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B【解析】“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说明该报刊的创办是为了宣传西方文化,让中国人信服西方文化,即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B项正确;“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是目的之一,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促进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符合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

7、高傲与排外的观念”说明该报刊的创办既是为了宣传西方文化,也要让中国人信服西方文化,所选选项必须符合两层信息。6.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上述地区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考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

8、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7.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