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45673637

大小:101.3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1-16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学年上海市封浜高中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香雾云鬟湿(2).千里共婵娟(3).水调歌头(4).何时倚虚幌(5).双照泪痕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鬟、婵、幌。2.按要求选择。(1)当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有根有据”,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科学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可以产生缺陷,缺陷可以产生科学。如果缩短些说:缺陷是科学的种子,科学是缺陷的化身。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因此,我们更可以知道。A.缺陷的价值,科学的来源B.缺陷的作用,科学的价值C.科学的来源,缺陷的价值D.科学的价值,缺陷的作用【答案】(1)B(2)C【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的能力。要背诵、熟知名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使用。题干强调做事讲究规矩。A项,“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

4、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强调教化的作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强调敬畏大自然。B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规矩重要性;“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不可主观臆断,正确。C项,“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意思是,礼制的约束在于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法律的施行在于事情发生之后,强调了道德和法制的作用;“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强调要眼见为实,不捕风捉影。D项,“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意思是,国家不能没

5、有法律,有漏洞的法律系统和没有法律系统一样,强调了要有健全的法律;“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意思是,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强调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故选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根据前后照应的关系,可知前文是先说“科学”后说“缺陷”,那么下文也应该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的,所以排除AB。再结合前文“缺陷可以产生科学、缺陷是科学的种子”可知,论述的是“缺陷”的价值。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长

6、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

7、行为的应当性。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

8、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