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ID:45683160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6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_第1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_第2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2、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3、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三、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所谓“全人”是指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

3、格、终身学习能力等意识。2、课程结构的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课程结构的转变,主要基于如下三点:⑴减少了课程门类,(把美术和音乐合为艺术、自然、理化生合为科学)⑵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其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

4、社会责任感。⑶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3、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内容的转变,主要基于如下四点:⑴改革课程内容-----新时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重新确定,删除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使用不大的内容。⑵在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的年代,应该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⑶在现代社会,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从培养精英转为面

5、向大众,成为大众教育的课程。面向大众的课程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获取信息: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思考: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包括语言、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例如生态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地质学、人口学和天文学等;——知晓人类和社会

6、: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自下而上的能力:包括个人自下而上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例如安全、卫生、营养和性教育、消费教育和健康教育等。⑷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也不再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4、课程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

7、一课程内容的转变,主要基于如下三点⑴改变长期以来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由原来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⑶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5、评价制度的改革: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8、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