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ID:457276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8-04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对外直接投资对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很多,而本国对外投资(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一直较少。1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理论回顾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从国家角度进行研究的宏观理论,是根据不同国家生产要素或生产环境的差别,从而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解释的,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国际利益分配模型、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阿利伯的货币区域理论、邓宁

2、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另一条是从企业角度研究的微观理论,包括海默(S.H.Hymer)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J.H.Dunning)的把厂商垄断所有权优势、内部化和区位优势理论融为一体的折衷理论(OLI理论)。西方以发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OFDI迅速增长,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理论界也引起了经济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在关于发达国

3、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中,影响较大、被奉为经典性理论的理论有:海默(S.H.Hymer,1960)的论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P.J.Buckley&M.C.Cas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维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1980)的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小岛清(KKojima,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经典投资理论从不同角度或侧面阐释了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或条件,但其研究结论的一般性不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O

4、FDI飞速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针对发展中国家OFDI研究的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7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殊的技术优势。此后,拉奥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企业创新活动;英国里丁大学坎特威尔教授和其博士生托兰惕诺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

5、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这个理论由于比较全面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发达国家OFDI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关于OFDI对技术进步具有母国效应的研究最先是起源于对发达国家OFDI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Kogut和Chang

6、(1991)发表的《技术能力与日本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日本企业海外投资为实证对象,发现日本企业对美的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R&D密集的产业,偏向采取合资形式以获取美国的技术信息等资源,结论证明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提高母国的自主创新能力。Neven和Siotis(1993)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发现,流入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大多集中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领域。Neven和Siotis(1996)对欧共体内4大国1984~1989年行业层面的FDI流入量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

7、获取技术是来自于美国和日本的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Yarnawaki(1993)研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发现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当地的先进技术。Serapio、Oalton(1999)分析了流入美国境内的外国R&D直接投资,得出外国的母公司,特别在医药、生物技术、电子产业,通过在美国建立或收购美国当地的R&D机构来获取技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在技术发展和创新方面的全球能力的目的。Pearce(1999)通过对在英国的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研发部门的研究得出了大体相近的

8、结论。Braconier,Ekholm和Knarvik(2001)使用瑞典跨国公司水平的面板数据去评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渠道的技术溢出的效应,其结果是:越是投资在技术研发丰裕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越是会得到更多的技术溢出。Pottlelsberghe,Van和Lichtenberg(2001)使用了类似的方法研究了13个OECD国在1971~1990年间加总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数据。结论是当投资于研发密集的国家时,一国的生产率会因对外直接投资而提高;相反,引进外资对于东道国而言,它并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