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

ID:45763091

大小:116.03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11-17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_第1页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_第2页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_第3页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_第4页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第七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初盛唐诗歌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在唐代,歌诗传唱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任半塘先生在其《唐声诗》小对唐诗传唱的情况曾有详细的描述,以大量的材料证明了唐诗小部分作品作为歌词被人们普遍演唱的事实。然而,唐诗研究界由于对唐代这个很普遍的艺术活动认识不足,很少有人从歌诗这一角度来研究唐诗。任半塘的《唐声诗》和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朵言歌辞研究》对唐诗入乐的情况作了详细的研究,但他们帅徒只是把研究放在棊础工作上,H把研究局限在入乐的范围Z内,对这些入乐的诗在诗坛上的地位及英对其它诗歌创作的影响未予论述。而其他学人也很少从诗歌入乐的角度來考察唐诗。任半塘的《唐声诗》这样一•部功力

2、深厚的著作出版多年,研究唐诗的人却很少引用其至提到它,这一现象就足以说明歌诗研究与诗歌研究的分家情况是多么严重了。笔者不揣浅陋,欲在歌诗研究与诗歌研究两方而做-些沟通工作。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1.初盛唐以來,诗人们一直致力于诗歌声律的探讨,而这与诗歌入乐有没有关系呢?2.盛唐是诗歌创作的繁盛期,也是歌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两个繁盛是不是“纯属巧合”?3.中唐元口等人新乐府的创作与当时歌诗创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4.中晚唐以來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歌诗创作的“才子词人”,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创作的呢?他们的创作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很显然,这些问题学术界没冇提出

3、或没冇作出明确的回答。下面,我们就从初唐近体律诗的探索开始做些研究。第一节初唐人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歌诗传唱20世纪以前,人们大都认为近体诗的产生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可是到了20世纪以后,人们大都以为近体诗的产生是诗歌与音圧分离的产物,到底那一种观点接近实际呢?近年来,探讨近体诗形成的文章、著作很多,但多是对现存的从永明体到沈宋这一时段的诗人所作的新体诗作数量上的统计,划分平仄,看某一个诗人冇多少合律的诗作,试图以此来描述出近体诗发展的过程。其实这种做法难以达到这一冃的:仇不说“数”、“量”Z类指标是离本质最远的一些要素,关键是这种研究无法冋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

4、作近体诗,近体诗是按什么样的要求设计的?有鉴于此,本文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系统考察近体诗产生于歌诗传唱的关系,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将近体诗的发生情况做一个更清楚的描述。——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独孤及在大丿力年间所作的《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五言诗……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①。《全唐文》,第38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43页。这不仅是对沈來发展近体诗体式功绩的较早的概括,而H•从中透需了一个重大的消息,那就是沈宋作近体诗与诗的入乐有直接关系。他们作诗,“裁成六律,彰丿施五色”,收到了“

5、言Z而中伦,歌Z而成声”的效果,这就是沈宋的“缘情绮靡Z功”。“裁成六律,彰施五色”是音乐创作用语①,“言乙而中伦,歌Z而成声”是指诗歌创作合乎音律的要求,能歌唱成声。所谓“中伦”、“成声”,就是合乎音律以便歌唱。止如方成培《香砚居词塵•宫词发挥》所说的那样:“以八音自然Z声,合人喉舌自然Z声,高下一贯,无相夺伦而成乐矣。”②独孤及去沈宋不远,本人又精通音乐,他对沈宋创立近体诗的情况应该冇更清是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独孤及的说法我们从其他诗人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例如杜甫就曾以音乐Z丝竹比沈宋诗Z声律。其《秋口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写道:“阴何尚清省,沈宋狄联翩。律

6、比昆仑竹,咅知燥湿弦。”③杜甫承祖上Z家法,于律诗冇深入的研究,也认为沈宋作近体诗与入乐冇关。张祜的《叙诗》亦云:“英华自沈宋,律唱互相维。其间岂无长,声病为深宜。……伶伦管尚在,此律谁能吹。”④说法与杜甫相似,但较为详细。张祜是中晚唐Z交著名歌诗作者,他说沈宋诗可以入乐歌唱,应是冇经验依据的。事实上,唐代齐言的歌诗在体裁上棊木是近体,唐以后的许多诗评家都谈到了这一点。如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古体上”“杂言”:“乐府Z体,古今凡三变:汉、魏古词,一变也;唐人绝句,一变也;宋、元词曲,一变也。”⑤可见他把绝句当作了唐代歌词的代称。清初冯班《钝吟杂录》三云:“诗乃乐之

7、词耳,本无定体,唐人律诗,亦是乐府。”⑥昊景旭《历代诗话》二三“声辞”条云:“唐世Z乐章,即今Z律诗。”近人刘尧民《词与音乐》第三章“近体诗与音乐的接近”指出:“到唐时入乐的逐渐限定了形式,一律都用近体诗。我们只要看《乐府诗集》的《近代曲辞》里的诗,和《全唐诗》的《杂曲歌词》里的诗,便可见得这个时代的乐歌完全是近体诗,只冇少数的几篇七言古诗,系采自李贺和温庭筠的诗集,这冇相当的理由。”⑦。任半塘《唐声诗》对唐代入乐的声诗做了专门研究,指出“声诗合用Z始辞,要以唐Z近体为归。”⑧其《唐声诗》下编著录“唐、五代Z传词者,共一百三I•四调,一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