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

ID:45855305

大小:90.0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8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    出guo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马说》”,欢迎阅读。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设计依据: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

2、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    设计依据: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执着,坚毅人才。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

3、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解释“说”。  

4、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3、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问题。    5.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    设计依据: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5、。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无知”会造

6、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9).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

7、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设计依据: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借助问题对文章结构和写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5总结: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开头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6扩展和延伸    扩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