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

ID:45917713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_第1页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_第2页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_第3页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88例慢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18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1例因顽固性心衰而死亡。17例精神症状消失者均于症状消失当天复查电解质血钠及血浆渗透压,血钠为128〜135mmol/L,血浆渗透压为268〜282mmol/Lo结论低钠血症是造成低渗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慢性心衰;低渗性脑病;临床分析慢性心衰患者极易合并低渗性血症、低渗性脑病,若诊疗不及时病死率极高。为了提高対本病

2、的认识和重视,对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共收治的88例慢性心衰做了回顾性分析,其屮并发低渗性的冇18例,发病率20.4%,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为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5〜90岁。慢性心衰的诊断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2临床表现木组18例患者除有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其中精神萎靡不振者8例,嗜睡2例,烦躁不安者4例,昏睡2例,浅昏迷2例。表现为进行性喘憋6例,但喘憋程度与肺部体征不符。出现顽固性水肿4例。1・

3、3辅助检査本组18例均进行血生化检查:血钠:96〜123mmol/L,其中120mmol/L者4例,占22.2%。2结果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血钠>120mniol/L的4例患者经正常含盐饮食,适当限制入水量,静脉死猪生理盐水750〜1000ml/d,2d后精神症状消失。血钠<120mmol/L的14例患者均采用高渗盐水治疗,每口补充量为咯论计算值的1/2〜2/3,微量泵匀速泵入,(需补充的钠盐量)二【血钠正常值(mmol/L)-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kg)*0.6(女性0.5)0经治疗2〜4d(平均3d)后,13例

4、患者精神症状消失,仅1例因顽固性心衰而死亡。17例精神症状消失者均于症状消失当天复查电解质血钠及血浆渗透压,血钠为128〜135mmol/L,血浆渗透压为268—282mmol/Lo3讨论由于慢性心衰长期限盐,医源性长期反复利尿,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机体内环境改变,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的低渗状态,长期进食减少和低钠饮食及心排血量减少,有效动脉血容量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致稀释型低钠血症、脑细胞水肿可形成低渗性脑病。另外,应用利尿剂后未及时补钠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低钠血症是造成低渗性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细

5、胞外液处于低渗状态,水分进入脑细胞内引起细胞性脑水肿。此外,缺氧、细菌毒素、营养不良等可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活性Na+向细胞外主动转运,造成脑细胞内水钠潴留,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可引起脑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更加重脑水肿,因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一般认为血钠<120mmol/L,血浆渗透压<250mmol/L可引起精神症状,而本组2例患者在将至此界限之前即出现症状。故对慢性心衰患者,特别是高龄者,即使是轻度的低钠血症也耍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①不同症状

6、的精神症状,②顽固性水肿,③喘憋进行性加重且与肺部体征不符等,若血钠〈120mmol/L,血浆渗透压〈250mmol/L即可确诊。但也要与糖尿病合并心衰的高血糖或低血糖、肺源性脑病的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精神症状和脑血管病相鉴别。个别也冇低渗性脑病与肺源性脑病同时存在的病例。这也耍在临床中综合辨证施治。慢性心衰合并低渗性脑病,我们主张对症状较轻的低渗性脑病患者应正常含盐饮食,适当限制入水量,合理使用利尿剂,输液以生理盐水为主。症状较重者我们用微量泵持续小剂量泵入10%氯化钠。根据体重每天匀速补给所缺量的1/2-2/3,血钠纠正过快可

7、引起渗透性脱髓鞘病变,在营养不良、酒精中毒、肝病时更易发生,最为人知的是发生在脑桥中央即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同时也可在其它口质区,可导致基底节区、耕月氐体、大脑白质脱髓鞘,表现为功能障碍、癫痫、意识障碍、甚至死亡。另外给予〃依达拉奉针30mgBID静滴〃,清楚自由基,神志转清较快,当精神症状消失即停用,改为口服补钠。再者,慢性心衰患者长期消化道淤血,导致消化不良、纳差、便秘,在治疗上应重视消化功能改善,尽量口服比较安全。编辑/王海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