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ID:45919397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_第1页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_第2页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_第3页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各方面的创造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改变旧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思考、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小学生的心灵深处,特别有一种自己发现

2、、研究、探索的精神需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1.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

3、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又如数学第十二册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提出质疑,这道题不太符合实际,30千米已经是一个较长的距离了,甲、乙两队单独修10天、15天可能修完吗?若改为300米或3000米还差不多。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

4、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2.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

5、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l/4cd=l/4πd2o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一个圆剪拼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二、创设探究与交流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创造个性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

6、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培养创新能力。1.一题多解时,多让学生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7、,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如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加工1600个机器零件,前4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还要多少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发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迸发。主要方法如下:①、l÷;(25%÷;4)-4;②、4÷;25%-4;③、l÷;25%×;4-4;④、(1-25%)÷;25%×;4;⑤、1600÷;(1600×;25%÷;

8、4)-4;⑥、按正比例的方法等。2.突破难点时,多让学生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往往会产生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