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ID:45920277

大小:6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_第1页
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_第2页
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关键词:唐代佛禅山水诗虚静空灵审美境界摘要:唐代佛禅山水诗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但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或审美范式,它已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具冇独特的审美境界。禅家诗人以山水作为主体,又把山水作为木体,以禅入诗,抒发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他们的美学追求是静寂孤僻、宁静淡远,具有虚静空灵的意境董。唐代是山水诗成熟,禅宗兴盛的时期。唐代山水诗从六朝模山范水、静思观照的模式,发展为构思复杂化和个性化,尤其是意境的营造丰富多彩。唐代禅家山水诗以其独特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貝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一

2、、静寂孤僻的美学追求隋唐佛教成立八人宗派,对士人夫影响最大的首推禅宗。唐代诗坛上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奉佛习禅,与禅师交游。唐代诗人普遍引禅入诗,化禅思为艺术思维,进而引发“意境”的开发。禅的思想给中国无数文人骚客提供了观照自然的新视点,禅中的“静虑”貝-有美学上的意义。山川秀丽、草木融情,离开了这种静态的审美观照,人们很难获得独有的审美享受和创造灵感。佛教的哲学起点是“空”,它的方法论是否定一切,认为人世是苦海,它否定一切世俗生活包括世俗美学,通过建立一种“不美Z美”的出世生活和出世美,以达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和彼岸美。例如他们以死亡为美,认为死

3、亡的表悄才是极乐庄严相。他们否定世俗的荣华富贵、情欲欢爱,认为这些是罪业,是邪恶,是丑;而认为“心若死灰”的心灵主活是一种美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禅宗的这种静寂孤僻的美学追求,也必然地反映在禅家山水诗的创作中。例如诗僧无可的《秋寄从兄贾岛》:“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观其境界:暮色茫茫、草虫也喰;独坐禅寺,默思玄想;听冷冷一夜寒雨,见开门深深黄叶,可谓孤寂凄凉,寒意飒飒,令人吟而生寒。可这竟是僧人无可以“美景胜境”劝其从兄贾岛回归佛门,责备其迟回的诗作,可见僧俗之问的审

4、美差异该有多大。再看贾岛的《雪睛晚望》:“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口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坐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口屋、危峰、冈草、断烟、石松、暮钟,这些意象的选择是非常枯寂、瘦硬、寒涩的,这与代表世俗审美情致的华屋、秀峰、绿草、炊烟、青松、鸣钟的意象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它很美。看吧,倚仗而望,睛雪满天,溪云万重;寒tl冉冉而下,断烟缭缭而升;大自然是多么冇规律,多么合乎自然本性;诗人的心灵是多么平静,多么空灵,多么自由解脱。从这里可以看出,禅家山水诗的静寂孤峭Z美,是诗国小从未有的独特风格和境界

5、,是豪放Z太白、沉郁之杜市、平易之居易、怒张之韩愈所不可替代的,在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为诗格之一品。读唐代禅家山水诗人的篇什,我们会感觉到,孤独乂孤寂的身影,若隐若显地时时在山涧水滨游荡,那也就是诗人心灵的投影了。刘长卿《道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是一位僧人吗?既是也不是。山涧竹林,晚钟夕阳,小径上带笠的影子具实是诗人自己呢。孤独既然是人性的流霽,所以要写出佛心与禅意,也就只能通过山水自然的刻画,在宁静和淡远中表现出人的独立身影,这里有某种口傲,也有淡淡的哀愁。我们读孟浩然的诗:“乱山残

6、雪夜,孤独异乡人。”(《岁除夜冇怀》)王维:“终南冇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答张五弟》)任何人只要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牛,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孤寂不正是禅家的境界吗!这种静寂孤僻的美学追求,有时其至于“荒陋”(《山见佣说诗》)、“蹇涩”(《升庵诗话》)、“险怪”(《四溟诗话》)而受到了人们的指责,但这从反而说明了禅家山水诗风格的独特性。如僧灵澈《芙蓉园新寺诗》:“经來白马寺,僧到赤勺年。”《谪汀洲》:“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贾岛《朝饥

7、》:“坐闻西床琴,冰折两三弦。”“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其感情苦涩冷荒,其取景怪僻险恶,其构思标新立异,其立意险怪昭淡,其境界枯寂冷僻,典型地反映了禅家诗人枯寂荒凉的心境和静寂孤僻的美学追求。如果说韩诗险怪怒张,创造了非诗之诗,不美之美,拓展了诗和美的境界,那么禅家山水诗创造的枯寂冷僻境界,也同样创造了非诗之美,不美之美,拓展了诗和美的境界。二、宁静淡远的审美情趣禅宗佛教是中国人的哲学,它与屮国原冇的道家哲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禅宗明显吸收了道家-切顺应白然的思想,强调“离相无念”、“对境无心”,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苦之情,对宇宙、人

8、生都保持一种任远口在的恬淡心境。在禅宗那里,绝不允许有迷狂式的冲动、怒潮般的激情,而有的只是静观默察中的清幽淡雅之趣。禅宗的这一审美崇尚,很自然地被处于变革时代而乂急于求得粕神解脱的士大夫文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