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

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

ID:45924861

大小: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_第1页
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_第2页
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我国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丁业之血的石油资源在不断的开采过程屮也显得H趋贫庾。丁是,在偏远地区及深海开采油气的技术被越來越多的国际科研机构及组织重视。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是近年來的热门技术,本文就近年來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作简单的探析。关键词:油气混输;同步冋转;多相计量一、国外混输技术的现状油气混输技术是一种将原油产出物进行混合増压巴接输送到联合站的新技术,与传统的采油工艺比较,口J以减少油、气分离设备,少建一条输气管线,对于海上油田口J以降低平台而积。油气混输技术的突

2、破,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工程投资,对于实现油田的油气全密闭集输以及延长集输半径有着十分巫要的意义,同时能够降低井口回压,增加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工程投入及井下维修工作量减少,方便了生产管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油气混输技术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其研究和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1=1前,已经从试验阶段迈向工业化应用与完善阶段,其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已经付诸实沌:第一项是长距离管道混输技术。第二项是海底泯输增压技术。二、我国油气混输技术发展现状u前我国在油气混输技术也有较人的发展,特别是我国

3、在长庆油m研究与应川的同步冋转油气混输泵的研究成功,代表了我国油气混输方血的先进技术。长庆油山使用的同步冋转油气混输泵,采用了独创的气缸与转了Z间机械同步运动的机理,具有泵和压缩机的双重功能,人幅度降低了由于运动副Z间相对运动造成的机械麟损,实现了连续进、排汕气,且泵的进排气压力与系统压力自平衡。具有结构简单、惯性力小、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工作范围宽、抗泥沙能力强等特点。同步回转混输泵在长庆油田投入运行以来,经历了夏天和冬天,特別是在气温已经下降到-17°c以下,井下的油气比和压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同步回转混输泵仍能正常工作

4、。长庆汕00各井场伴生气和原油的压力不同,油气比也不相同,各井场到联合站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混输泵的排出压力也不相同,但是各井场的同步回转混输泵运转均很平稳。“同步凹转油气混输泵”的开发得到了中石油、中石化和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用”成果,完全由国内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门,其技术达到油气混输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三、油气混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一)混输管道流动规律研究1.天然气凝析液流动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相态模型引入天然气/凝析液混输管路的工艺计算中,从此相态模型成为气体

5、/凝析液混输管路稳态、瞬态模拟的必备模型。在90年代瞬态模拟计算取得重大进展,但模型和算法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油水两相流动研究稠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世界上估算的资源量为9000亿吨,相当于稀油资源的2.5倍。我国也有丰富的稠汕资源,约居世界第四位。对于和水两相流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们一肓在不间断地进行。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多,U前主要是围绕流型检测、流型及其转换机理和压降预测等方面开展研究。hu.zjjjs.gov3.汕气水多相流动研究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了対油气水多相流的研究,90年代以來研究更加深入,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相

6、当的进展,但仅在水平管道流型及压降计算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杲。由于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比两相流复杂得多,出现了不少新的流型。学者们对流型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压降计算,廿前尚未建立出公认的三相流压降的计算方法。(二)多和计量技术80年代末,随着北海、墨西哥湾人型汕HI的发现和相继开发,多相计量装置的开发研制取得了较人的进展。多相流计量基木上可以分为混合均质多相计量和直接在线计量。MobilaAtlantic、Euromatic^BakerCAC>Texaco、英国EP等公司的多和流量计,以及挪威和美国合作开发的LP多相

7、流量计、挪威Framo公司的MPFM和MPFM-1900多相流量计、KOS公司的MCF多相流量计、AEA公司的非插入式多相流量计等都已在各国海上和陆上油气田得到应用。(三)多相混输泵研究在油气水多相混输泵方面,国外已研制岀了近10种不同类型的多相泵。按照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陆上多相泵和水下多相泵;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又口J以分为旋转动力式多相泵和容积式多相泵。山丁多和流动的复杂性,以及泵対流态和含气率的强依赖性,使泵的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地限制。(四)稠油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随着对稠油开采的「I趋重视,长距离管道输送的技术需求更为

8、迫切。尤其是超稠油粘度高,有的加热到90C,粘度仍有104mPa.s以上,根本无法管道输送。加热输送不可行(加热站人多),掺轻质油很不经济。LI前在较短距离(几十公里km).粘度不太高的稠油用掺活性水降粘可实现管输,但存在污水处理问题。因此需耍寻求更经济冇效的技术途径,例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