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

ID:45941900

大小:6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_第1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_第2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_第3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_第4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初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摘要:语文阅读探的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阅读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在问题意识和争论中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让学生在创新思维中探究学习。关键词: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70-03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2、,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提越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摆在了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面前,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开辟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途径。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笔者认为,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因此需要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性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学的时代特点。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来了教与学

3、方式上的重大改变,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学中,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发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又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这种教学方式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维,并在创新中积极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

4、组织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也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地向学生追问。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如果在教学时仅限于局部的理性分析,不

5、从人文精神方面深入挖掘,就无法让学生对文本及文中人物感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感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无法实现。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有的课文富有幻想。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在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如教《故乡》,笔者问学生,闰土称“我”为“老爷”,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又如在教《孔乙己》时问学生,课文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

6、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样设置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兴趣也油然而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探究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是交流、沟通、

7、互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观念,从而取长补短,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在探究性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老师要学会宽容、忍耐、等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设置这样一个自由的教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问题意识和争论中探究学习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会质

8、疑、不会提出问题,也就不会进步。问题是学生掌握探索奥秘的动力,能激发学生进取创新的欲望。问题主要出自于怀疑,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平常的课堂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