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

ID:45953434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_第1页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_第2页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_第3页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_第4页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民间艺术的服饰与发展【摘要】高跷也叫“高跷秧歌”,它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艺术,舞蹈因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表演者穿着大布衫,头带耳包,超长的筒裤可以踩着高跷自由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这种独特的民间服饰及艺术,有着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是群众喜闻乐见而长盛不衰并被不断赋予新的艺术技巧、外在表演形式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屮的瑰宝。【关键词】高跷;服饰;艺术一、海城高跷秧歌的历史溯源海城高跷,全称海城高跷秧歌,是海城人民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海城乡土风情i大习俗。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民众十分喜爱的

2、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海城高跷秧歌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斥、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源地,关于海城高跷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诸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在海城经商的山东、山西商人,在当地建立起来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以及各种商号。这些商家到了节假口,为了减少家人与学徒的思乡之苦,又为了与当地民众拉近感情,组织了许多文艺活动,于是外地的“戈阳腔”、“

3、耍孩儿”等外地民间艺术与东北的地秧歌、蹦蹦戏一拍即合,海城高跷秧歌应运而生。但当时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爆、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1900年至1930年期问,海城高跷秧歌迎來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有资料记载,当年由少帅张学良的同学举荐,张作霖特邀海城高跷进大帅府表演。高跷队一进院,先摆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来,高跷艺人各展绝活,有只舞不

4、唱的《双备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骂鸡》等曲小调。清末海城高跷H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1940年第四代的吴奎一、王凤翔,建国以来,第五代的王连成、陈士友、邢传佩、王忠仁、程满昌、杨敏等,出现了许多杰岀的高跷艺人。在辽宁,北至铁岭,南到复县(今乩房店),每年入冬到次年二月,海城高跷艺人四处活动。俗话说“浪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正是海城

5、高跷极盛时的写照。据统计,这一时期,海城地区活跃着各种秧歌队100至140支之多。他们以巡回演出、交换演出、慰问演出等各种形式活跃于城乡各地。二、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色海城高跷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在中国北方,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戏剧。他们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情节和人物性格,在北方广为流传。现在的海城高跷,就是根据这些传统的民间戏剧的特点,在高跷上表现这些牛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不论是多角色,还是只有两个人的表演,都是以哑剧的形式出现的,并配以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海城高跷以“扭、浪、逗、相”

6、为主要表现手段。“扭”,是海城高跷韵律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气”。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20多种表演花样,默契配合,裙飞扇舞,扭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逗”,是幽默表演逗人开心以及演员Z问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现手段。在逗的过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动作得以充分发挥,令人耳目一新,完全表现了基层百姓的欢乐与喜悦。“浪”,是艺人论艺术美的代称。优美、端庄、风流、潇洒的格调,洒脱、利落、柔美、俊俏的表情,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浪”就是美,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相”,就是“鼓相”

7、,是海城高跷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阶梯,也是它与其他秧歌的区分点。通过“叫鼓亮相嚏;在表演中转化情绪、变换:市奏,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突出海城富跷火爆、自由、热烈.奔放的个性。海城高跷Z所以技高一筹,还在于它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另外,海城高跷按传统习惯,分为“四梁网拄”、上装、下装等角色,通常是七副架(24人),十二副架(24人)组成,但现在高跷表演人数的多少一般因表演规模而定。三、海城高跷秧歌的现状如今海城高跷秧歌不仅

8、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來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英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当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风吹来,在政府部门和一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