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

ID:45953483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_第1页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_第2页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_第3页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_第4页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摘要】由于中日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在日本发生地震后,双边贸易的发展会遭受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地震对中日间的进出口、大宗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方面的影响,并对中日贸易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建议。一、中日贸易概况(一)中日贸易联系的需求由于两国在自然禀赋、产业结构、要素相对价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日间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十分重要,贸易互补性极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向前发展、日本产业结构的完善提升都依赖于中日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这种贸易互补关系,如果得以充分利用,中日两国可以实现双赢。(二)中日主要贸易领域中日两国间存在着贸易的互补性,这使得主要贸易集中

2、在电子、电器及机械设备、光学仪器、汽车和纺织品等行业领域。日本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品牌和关键技术,而中国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和加工,属低附加值工作,只有处于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目前,中国和日本间的贸易格局基本如下: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但核心元器件的生产仍保留在日本当地,仅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对其零配件进行组装,其中大部分产成品销至欧美,少部分返销回日本;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则主要是煤炭、石油、矿产品、纺织品和农产品等。二、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一)影响进出口贸易首先,由于地震对日本的消费者和厂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必将受到影响,导致中国

3、出口到日本的制成品数量下降。但随着日本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运输机械和电气设备、基本金属、化工和食品等方面的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中国从日本进口大量的汽车,电子类优质产品,但地震发生导致约7%的港口运力减弱,其中部分港口还需关闭一段时间,这势必对中国的相关生产和销售产生不利影响。(二)影响两国之间大宗商品贸易1•铁矿石以及炼焦煤方面中国每年以约13亿的美元从日本进口高档钢材,地震造成一些日本钢厂关闭,使中国国内钢厂需求方转向别处寻求替代产品。此外,由于日本钢厂铁矿石的需求减弱,导致铁矿石价格下跌。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可能是短期受益的。2.动力煤方面因

4、电力方面存在巨大缺口,日本必须进口大量的动力煤,在中国的煤炭生产商能够从中受益。由于日本的生产遭到影响,来自美国、德国和瑞典的相关进口产品将涌入中国市场。然而,耗能较高是美国、德国和瑞典相关产品的特点,这就会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相应增加,对电力供应造成压力。3•天然橡胶方面由于在地基中使用橡胶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因此日本的重建工作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再加上中国的汽车产量持续攀升,也会对橡胶的需求产生支撑。如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商就如何稳定市场价格进行了讨论。4.农产品方面受地震影响,日本需要增加动物饲料和肉类产品的进口,这就使得中国对豆粕等饲料的需求

5、增加,对大豆的价格产生支撑。地震对大米产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坏,震后日本必须进口大量的大米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此外,占日本农业用地面积20%左右的日本东北部粮食产区,属于重震地带,严重影响了日本的饲养业。日本进口的玉米及谷物杂粮主要被用于动物饲料,由于日本的需求降低,短期来看,玉米以及谷物杂粮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三)影响中日两国的资本流动受日本地震的影响,海外大量的日元资金会回流日本以满足重建的需要,因此中国面临着一定数量的资本外流的压力。但由于中国对资本账户控制严格,中国面临的唯一大规模流出仅表现为日本在中国的直接业务投资。从数据来看,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约每年4

6、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约为3%—4%,这个比例还不是很高。因此,日本企业的资本流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三、对中日贸易的政策建议第一,确保两国的政治稳定才能使中日双边贸易实现持续增长。如果政治不稳定,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便会遭受影响,导致''政冷经冷”现象的出现。在这方面,中国和日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交流,不断在贸易投资、环保节能、多边区域经济方面寻求合作。第二,避免在中日贸易统计的理解上产生差异而导致贸易摩擦。对导致中日两国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不作相关分析,就断定其为结构性的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反倾销调查或启动紧急进口限制,这种做法有失平衡。鉴

7、于此,应该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找到快速解决的方案。第三,不断向优势产业转化。一般来说,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日本的主导产业。两国如果在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上,能够正确把握各自竞争性行业的定位,并继续将其转化为优势产业,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如果用动态方法来捕捉行业的利益,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从长远角度来看,通过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和日本要从资本和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技术和劳动力进行多层次的定位来把握优势产业,这样才会更贴近现实。参考文献[1]张季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