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

ID:45960467

大小:21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19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_第1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_第2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_第3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_第4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8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结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春秋:创立—孔子;战国:形成—孟子、荀子;秦朝:受打压—“焚书”“坑儒”;西汉:统治地位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儒学思辨化—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末清初:批判中发展—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魏晋隋唐: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佛道兴盛和“三教合一”;背景代表思想影响特征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一、经济上:1、生产力极大提高,井田制逐渐崩溃;2、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二、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

2、阶层兴起;2、各诸侯国争战不断,急需各种人才;3、各国国内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自己观点;4、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三、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思想家。百家争鸣:表现(儒家除外)。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无为”思想对统治者产生过重要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代表平民阶级利益;主张不受欢迎,汉代以后,逐渐湮没。老子

3、庄子李悝商鞅墨子“道”是世界根本;“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著《法经》。废除旧制、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葬、节用。代表主张影响道家道家法家法家法家墨家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4、动。2.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演变:创立(春秋;孔子).一、政治思想:1、主张“仁”;2、主张复“礼”;3、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二、教育思想:1、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2、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主张“有教无类”;3、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三、文化贡献:撰写《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四、地位:春秋晚期人,儒家学

5、派创立者,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儒家思想演变:完善(战国;孟子、荀子)。一、思想主张:1、孟子:(1)继承了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主张“性善论”,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荀子:(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二、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

6、和改造,又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体系更加完善,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一、时代背景:孔子是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二、“仁”: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民本思想: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

7、伟大,提出“君舟民水”论。四、人性: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见解。延伸: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内容: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和“非攻”等都包含了民本思想。二、认识: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真正的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其与后来所说的“民主”思想存在着根本区别。三、态度:作为重要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8、民本思想对我们目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演变:低潮(秦朝:焚书坑儒)。一、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死气沉沉;2、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二、目的:为了维护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