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

ID:45967754

大小:7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_第1页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_第2页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借物抒情》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借物抒情》导学案-课时课题《借物抒情》课型作文指导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领学习重点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自主预学感受新知自学“写作导引”,初步了解借物抒悄的特点。并复习学过的有关借物抒情的课文。独立学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情境导入有这样一个童话:有一个圆被去掉了一个三角楔,于是它就去寻找自己丢掉的那个缺口,一路上,它欣赏到了美丽无比的花草树木,跟止在晒太阳的毛毛虫做游戏。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个缺口,它成了一个完成的圆了,随后飞快地向前滚动,世界完

2、全变了样,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美丽了。于是,它果断地丢掉了那个三角楔,又变成了一个残缺的圆,带着残缺和喜悦的一路前行、一路欣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缺憾的圆,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都要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感受生活,感悟生命。(二)展示目标:(略)检查预学感受借物抒情1.学生背诵《陋室铭》,教师点拨,让学生认识借物抒情。2.学生背诵《爱莲说》,教师点拨,再次感受借物抒情。这两篇文章,作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物”,而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情”o这样的委婉抒情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3.仿写:大口

3、然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看到幼苗冲破岩层,我们感到生命的顽强;看到江河奔腾不息,我们感到时间的E逝。学习要求:六人小组,采取“先自主后讨论”的方式,合作互学,有选择性地解决“任务导向”中的问题。组长负责做好情况记载,并推荐中心发言人。合作互学师生评学(一)理解借物抒情1.齐读冰心的赠言。我们写作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激励自己走上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他人以启示,及勉励。所以,由外在的物引发自己内心的情,需要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也需要你有一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2.回顾名家的“借物抒情”。学生边引领学生便思考讨论,讨论时可以求同存异,组

4、与组、生与生、师与生质疑,更正,补充,评价。(1)小思的《蝉》(2)席慕蓉的《贝壳》小结:初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的写法,我们要从一件事中懂得一个生活的道理,或者从几件有內在联系的事情中获得某种启示。现在我们学习的借物抒情散文,那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周遭的世界,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命之美。3.你认为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写文章,应该写出哪几方面的内容?(二)教师小结:借物抒情,也称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感情、志趣或思想观点。通常可以运用象征和联想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1、立意要明确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

5、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如纪伯伦的《浪之歌》,作者紧紧围绕海浪对海岸的爱情来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2、描写要具体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理解。因此,要善于以所等之“情”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6、。描写“物”时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要满怀真情,使人能受到感染;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等。3、议论要恰当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所谓恰当,一是议论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确有见地;二是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三是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议论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整合训练自选题材,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成一篇600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高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