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ID:45974458

大小:6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_第1页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_第2页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_第3页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_第4页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关键词: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后外侧植骨术;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17—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2.4)岁,其中砸伤11例,坠落伤9例,车祸伤27例,其他3例;对照组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1.7)岁,其中砸伤8例,坠落伤7例,车祸伤21例,其他4例。两组

2、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1.2临床诊断标准(1)对两组的患者进行X线片、CT以及MRI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2)临床表现为外伤后的局部疼痛,伤后下肢麻木、无力甚至感觉运动完全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有的患者合并有腹痛、休克、呼吸困难以及意识丧失等。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后外侧植骨术(PLF)治疗。首先准备好植骨床:完成减压与内固定,将融合范围以内的双侧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然后利用骨刀将关节软骨切除,剥离横突背面部位上的韧带以及肌肉,将横突暴露出来之后,去除横突

3、背面的皮质骨,即完成了粗糙面的制作;然后需要准备移植骨料:将切下来的推板剔除软组织与棘突切成碎骨,颗粒状或细条状均可,也可添加适量的同种异体骨,不过有可能会出现伤口渗液或者术后发热等并发症,所以必须将其与口体骨混匀Z后才能使用;最后植骨:在双侧横突质检平铺上植骨材料,注意使其紧密贴合植骨床,使用明胶海绵对其进行外敷。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减压行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首先将椎间隙线路出来:可以经患侧关节突外侧或者关节突入路至椎间隙,或者按照减压需要将半稚板或者全稚板切除,切除时需切除大部分,减少对硬膜囊的牵拉,并采用椎弓根螺钉

4、将椎间隙适度撑开,然后将切除椎间盘切除:首先需将减压节段相应的神经根充分暴露出來,利用神经拉钩将2条神经根轻柔拉开,将纤维环的侧后方暴露出来Z后,切开纤维环,尽量切除更多椎间盘组织;其次处理椎间隙:利用弧形或直形的环状刮匙将上下两个软骨终板刮除,然后进行植骨:首先测量椎间隙的深度与高度,并据此选用合适的肾形cage,将适量的碎骨块植入椎间隙前方,然后进行压实,确认cage的合理位置,最后对椎体间进行冇效加压:确保椎体终板与cage或者植骨块之间的紧密接触,还要注意检查椎管内,防止cage出现松动现象或者椎管内出现致压物。1・4

5、观察项目和指标(1)手术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2)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与节段后凸角度的变化;(3)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判断。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患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处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有轻微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

6、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表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x土s)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例数4040手术时间(min)257.4±11.5315.4±15.411.368<0.05术中出血量(ml)395.3±23.1455.8±14.313.745<0.052.2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与节段后凸角度对比经治疗,两组的骨折椎体高度与节段后凸角度都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明显

7、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表1两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与节段后凸角度对比(?x土s)术前骨折椎体高度(%)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2.3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8.68%,对照组为81.6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o表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节段后凸角度(°)治疗前21.4±9.522.5±8.10.379>0・05治疗后5.7±7.59.9±6.815.745<0.05例数治疗前4040治疗后57.4±16.5

8、94.2±12.256.5±16.465.3±13.60.257>0.0512.546<0.0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X2P3讨论例数4040治愈2115显效98冇效89无效28总有效率98.68%(38/40)81.65%(31/40)9.547<0.05作为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