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

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

ID:46007611

大小:65.6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_第1页
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_第2页
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戚继光爱国的诗范文    戚继光是我国一个著名的爱国人士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戚继光爱国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马上作》    明代: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边草一作:边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译文    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注释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主:指明朝皇帝    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江花

2、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望阙台》    明代: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    ①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

3、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

4、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

5、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

6、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