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ID:46057329

大小:53.6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_第1页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_第2页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_第3页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耍的任务。依据生物新课程教学理念、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在生物教学中落实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情景中体会到工物学问题的本质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都是极为有益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做

2、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主要动物,为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教材大大削减了传统教材繁琐的内容,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鲫鱼作为代表动物进行观察和探究实验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域水生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

3、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实践和反思,提升科学素养。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具有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常识,但究竟是鲫鱼的哪些器官影响它的水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知识。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浓厚,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放手让学牛•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能够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和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的硬件设施达标,有2个生物实验室,实验室内有多媒体辅助

4、教学。生物知识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在有些实验不能完成的情况下,利用视频和PPT课件辅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能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三、实验教学重、难点实验重点: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实验活动。具体策略:让学生观看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接着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鱼缸里的鲫鱼,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围绕问题作出假设,并制定和实施计划,最后,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归纳,得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5、的结论。[中%@#实验难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突破办法:让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并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开展探究活动。四、实验目标1.学会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呼吸和运动情况。2.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的活动,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及珍爱生命的情感。五、实验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透明鱼缸和鲫鱼若干、生物解剖袋(剪、银、刀、针4件套)、纱

6、布一卷和橡皮筋若干(用于固定鱼鳍)、硬纸板若干和曲别针(固定鱼鳍)、凡士林一支、玻璃棒一根、、解剖盘、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等。六、教学流程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