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ID:46069969

大小:62.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_第3页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03-02变态反应性鼻炎是因为机体对空气中的某些物质敏感性增高所致,临床上经常以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为主要症状。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加重,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增高等原因,人群中各种各样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以往。近3年来,笔者采用内服扶正益气、温阳脱敏的中药,外敷白芥子敷贴膏祛风化痰、活血脱敏的方法进行治疗,较单纯的西医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近3年临床上所遇到的81例常年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根据1997

2、年(海口)全国鼻科学学术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选择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25~54岁。平均43.3岁,其中47.9%有家族史,对照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4-56岁,平均42.8岁,病程1~11年,平均3.8年,其中52.8%有家族史。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o所有患者均为常年性发病,有打喷嚏、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等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每日发病时间累计超过30分钟,病程1年以上。1.2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日内服益气散寒通窍汤,

3、配合穴位敷贴膏治疗。内服方药组成:黄艮、党参、甘草、当归、蝉衣、苍耳子等。再根据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随证加减。若清涕滂沱者加诃子、乌梅等以敛酸止涕;若狂嚏难止者加双钩藤、五昧子等以祛风解痉,补肾纳气;若鼻塞严重者加路路通、菖蒲、防已等以疏风行水通窍;若病程已久鼻黏膜呈紫灰色者加桃仁、红花、川莒、当归尾等以活血通络。若月卑肺之气弱,卫表失固者合玉屏风散以补益脾肺之气,益卫固表。急性发作期伴有感染、鼻塞、黄涕者合桑菊饮以清热脱敏。风寒表证合桂枝汤+缩泉丸(益智仁、乌药、山药等)而获效。每日1剂,水煎服,6剂为1个疗程。外用敷贴膏组成:白芥子50g,细辛20g,延胡索10g,甘

4、遂20g,鹅不食草20g,姜汁、蜂蜜适量,麝香少许。制剂和用法:以上药物共研为细末,再以姜汁及蜜糖适量调药粉成为糊状,然后取少许压制成1cm2大小的药饼,使用时在药面上撒少许麝香细末。用法:在夏季三伏天之初、中、末伏各1贴贴敷于穴位。初伏贴于百劳、肺俞、膏肓俞,用胶布固定,贴6~8小时取下药饼;中伏贴于大椎、风门、脾俞,贴4~6小时取下;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贴3〜6小时取下。以上除大椎穴外,均贴双侧穴位。对照组口服息斯敏10mg每日1次,咲麻滴鼻剂2g每日2次滴鼻,14天为1个疗程。2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

5、,无效5例,总有效率87%,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3讨论变态反应性鼻炎属中医''鼻軌”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认为本病的发作与外界因素有密切关系,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口]。其病因病机多为气阴不足,藩篱失职,或肺虚气怯,或脾阳不振,或肾阳不足,以致内无温养脏气之火,外乏抵御细芥之力,异气外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该病表在肺,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故以益气温阳、扶正固本组方,根据临床症状灵活用药,内服方中的黄艮、党参、当归、五味子、甘草益气固表而扶正,乌梅、蝉衣、僵蚕、防风、苍耳子、辛夷收敛止黝而抗敏。现代医学认为变态反应性

6、鼻炎是IgE介导,T细胞依赖肥大细胞启动并以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鼻变态反应性炎症。笔者依据中西医对本病机制的分析,着重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增强抗过敏能力,以求达到治本的目的[2]。据药理研究发现,甘草、乌梅、桂枝、辛夷具有抑制过敏递质释放作用,黄艮、党参、五味子、甘草、当归具有调节淋巴细胞功能,上调IH-1通道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和r-干扰素,抑制过敏炎性反应,临床发现通过调节恢复患者体内平衡机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变过敏体质,从而可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另外还配合外用白芥子敷贴膏贴穴位进行治疗,在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人体的经络处于一年中最佳的畅通

7、形态,经历体表的穴位敷贴,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是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实际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穴位敷贴是一种运用中药经历经络气血的运转到达相关脏腑以温化寒痰补益阳气。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一透皮吸收。二是水合作用。敷贴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姪、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贴敷方中的白芥子有辛散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