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

ID:46073274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_第1页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_第2页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_第3页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_第4页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本篇范文管理资料网整理辩论赛反方代表的最后陈词,总结此次辩论赛自己方的表达的观点,用最简单最清晰的语言陈述出来。以下是陈词范文。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反方作最后的陈词。刚才,双方辩友都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辩论,但是在正方辩友的辩论中我方有两点感受:1、正方观点过于理想主义。正方辩友列举了一系列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未及时施行救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没有考虑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强行救助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2、错误地理解了我方本意。我们双方的辩题中都有实行救助四个字

2、,所不同的是实行救助的定语〃应强行〃和〃不应强行〃,正方错误地将我方不应强行施以救助的概念偷换成了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不施以救助,由于概念性的错误,使得对方的辩论显得南辕北辙。反观我方,观念已经极为清楚,即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这不是否认人性的关怀,而是立足于现实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方已经在法律层面和实际层面都占有了先机。在此我想简要总结一下我方观点:一、强行救助缺乏法律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以后,2003年,国务院推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彻底废除了原来的强制救助收容遣送回原籍的救助制度,开始实施对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救助制度

3、,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重大历史进步。试想,如果再确定一个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知道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每一次强制是否都真的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已经成年的孙志刚尚且死于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保证未成年的孙志刚能在强制救助屮能幸免于难?我方认为强制性救助制度是非常可怕的制度设计。二、强行救助缺乏财力支撑。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救助是需要强大的财力保障的,无论是解决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管理、教育、医疗、遣送都需要钱,而现在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我们乡镇长班的学员最清楚,就是」个入不敷出的吃饭财政,乡镇政府仅用21%的财力却供养了占71%的财政供养人口,

4、即使自愿的救助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敢奢谈强行施以救助。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总得先有玫瑰呀。三、强行救助放大了政府的责任风险。追述过往,政府曾经做过很多强行的事情,比如强行结扎,强行人流,强行拆迁等等,为此政府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金钱和威信,如果对流浪儿童再强行救助,流浪儿童的监护责任也就自然地转移到了政府身上,如果在监护期间再出现一个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试问现在政府还有多少金钱和威信可以随意挥霍?中国人口多,发展的积怨大,任何一起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都完全有可能酿成类似于〃瓮安事件〃的群体性事件!四、强行救助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强行是强制的同义词,我认为所有的强制都应该是针对一

5、种非法行为,比如控制流浪儿童的犯罪团伙,那才是我们的强制对象。强制必然带来一些必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会给孩子还来一种身心的伤害,这种伤害是隐形的,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我们难以估计的。采取强制的办法,也许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个流浪儿童,但是他可能从内心滋生一种对社会的仇恨,这种强行救助比不救助更可怕。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谢谢大家!以上这篇反方辩论赛总结陈词范文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总结范文,尽在总结报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