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ID:46106369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1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2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3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摘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教学法已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提问成为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到底应该如何设计,才能问有所值,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提问的四种设计策略。关键词:有效提问;策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笔者曾观摩了一节数学课,课的内容是“止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备课,虽然授课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但很配合,所以总的来讲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我对课屮的一个小问题却总感到冇些不自然。大概过程如下:老师一开始便给出了正切函数的图像让同学

2、们辨析。老师问:“同学们请想一下,正切函数的图像最有可能是下列图像中的哪一个?”并随即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冋答。这时候课堂气氛一下子由晴转阴……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1)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来?(2)如果冇必要,怎样问效果会比较好?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一个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有效提问”呢?我想应该体现在“有效”上,简而言之,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要达到这种目标,我认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是目标性,第二是针对性,第三是激励性,第四是生成性,第五是适

3、时性,第六是启发性。下面笔者就自身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冇效提问的几种设计策略:1•紧盯目标,提问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L1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冇限的课堂吋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教学在适应学生原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4、水平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学习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2•指点迷津,提高针对性。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冇关。要让学住学会冇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必须设计出最优的设疑、导疑方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

5、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另辟新径。3•开放性提问,显示生成过程。课堂耍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须耍培养学生的生成意识,精心组织课堂提问,促进知识生长。在讲到线性规划中H标函数沪■的几何意义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你的方法是什么?”学生有这么儿种生成结果:生成1:将目标函数沪■化为沪・,因此z的几何意义是当xHl时动点(x,y)与点(1,0)连线的斜率。生成2:将目标函数z二■化为y-0二z(x-l),因此Z的几何意义是过点(1,0)的直线的斜率。生成3:将H标函数z二■化为■+・二1,因此Z的几何意义是

6、横截距为1的直线的纵截距的相反数。在教学中生成2与生成3是我事先没有预设到的,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亲和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激励性提问,鼓励探索。教师应多用鼓励性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少用否定性语言浇灭其思想的火花。因为教育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学生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耍认真对待,少居高临下,少评价定性,不急于“纠偏纠错”,多给予鼓励:“某某的这个观点很有价值,再深入研究,会对某某研究做出贡献的。

7、”甚至不惜“贬己扬人”:“这一点我没有想到,你対我启发不小。”真诚地赞赏学生,营造和谐气氛,营造参与气氛,学生自然乐于倾听、乐于参与。教学片段: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后,安排了例2:如图,已知a/7b,a丄a,求证b丄a。教学:老师:怎样证明它?证明b丄b只要怎么样?(这样的问题问得很模糊)学生:在平面a内画出两条相交直线ni、n,证明直线b与它们垂直就行。教师与学生板书了证明过程。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定义来证明?这样问题指向太明确,学牛被“牵”着走,没给思维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学生叙述了自己的解法后,教师追问一下:“你是怎样想到的?”“其他同学还有不

8、同的想法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