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

ID:46146666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_第1页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_第2页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_第3页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_第4页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庄子“虚静观”对绘画创作之启示【摘要】庄子思想范畴中所蕴含的的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道”是他思想里面最为核心的东西,是自然境界、心灵境界、美学境界高度统一的,观照道的心境是“虚、无、静”一一“虚静”。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要排除一切杂念干扰,世俗牵绊,给与心灵最大的自由,到一种“入神”的酣然状态和虚静空灵的境界,从而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来。【关键词】“虚静”;体道;艺术创作;心境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轴心不断人放异彩,孕育了如哲学、艺术、文学等诸多意识形态。其中老庄的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美学及哲学思想构成了华夏艺术文化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

2、影响深远,继他之后圧周所著《圧子》一书尤为体现其思想之核心。“道”是老庄思想共同的核心,老子言“天道”倡“无为”,其思想是“尚欲言有无,别修短,而措意天下”,是建立在朴素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思辨的,形而上的。庄子思想则是“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不谴是非”,“外生死”,是创造性的艺术精神和超越的审美追求,其屮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对绘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庄子Z道是“法天贵真”而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道”,是哲学境界,自然境界,美学境界高度统一的道,是“无为而不为”、“朴素而天下与之莫能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道;是自由自在,不可言说,不可听闻的道

3、;其存在方式是无限无声无形,既体现出来的是无,因此需要用无的心灵去体悟道,关照道的心应是“虚、无、静”。庄子云:“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此中便体现出虚静观。所谓“虚静”又称Z为“澄怀、澄心、心斋、坐忘”,早在周代的青铜铭文《大克鼎》中就有:“冲土励心,虚静于猷”用以指祭祀仪式中虔诚肃静的一种心态;先秦时期的“虚壹而静”、“天之道虚”、“虚以静后”等都涉及到了品格修养,审美方式,人生观等。而庄子的“虚静观”是体道闻道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影响了魏晋文学,唐代的山水诗,且在明清掀起一股“庄学Z风”,且他的“虚静观”对艺术审美创作及艺术家心灵涵养创作规律及审美和被审美的关系都产

4、牛了深刻的启迪,虚静是心的斋闭,它所达到的是虚惊空灵的境界,是把握宇宙万物内在生命力和本质特征的先决条件。面对创作的对象吋,创作者在把握对象特征的同吋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把固有的观念抛弃掉,不要手忙脚乱,心猿意马,从内心和本性出发真性参与,给与心灵绝对的自由,“游心”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外、广漠之野。如欧阳修所言:“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创作是体道的过程,是“虚静”的心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过程,通过此过程,以达到“无所藏而

5、都任之,则与物无冥,与化无不一”的境界。虚静之下,一切欲望和杂念被涤除,只剩净明的心,一旦进入酣畅淋漓的“入神”状态,最后的神化妙境是不假雕饰但自然全美的艺术品。“虚静”观消融了心与物心与手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是客观物象,主观感悟及创作者同一的“天地与我并声,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以“虚静”为前以物观物从而保全了道的自然状态。抛弃自我,减少主观参与,不去人为的雕饰,从而体现“自然全美”“无言之美”。呈现事物的真本状态,不为外物所蒙蔽,反对一切人为的做作。《天运》篇所言:“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英断在其中”,“夫纯朴不残,孰为牺尊”。“以我观物”为“不拘于俗,法天贵真”

6、。陆九渊说过「'艺既是道,道既是艺”。技Z为下,道Z为上,技可以模仿,是理式的现象的表面的,艺术则是至上的道,是自然物的本真本性,创作方式(即体道方式)不必拘于外在的形式符号。若一味追求技会使绘画成为一种可以被称之为“技”的形式。面对对象时要保持“虚静”的状态将自己的思维乃至内心情感融入创作中,将感悟到的东西诉诸笔端,即“画从心,而障自远矣”,玩弄技巧则味同嚼蜡。席勒曾说:“物质消融在意念中,现实必须消融在形象显现中,被表现对象必须由表现媒自由地成功地表现出来……”。艺术就是诗,艺术就是自我情感的再现,一旦追逐表面的固有的东西而忽略“我”之性情,便是故弄玄虚。汤贻汾曾在《画筌析贤

7、》中讲到:“画成而不见其笔墨形迹,望而口觉其真”“有笔有墨而归之于无笔无墨”,清代贺贻孙道:“胸中无事,则识自清;眼中无人,则手自辣”。“胸中无事”则为“虚静”,“则手自辣”既是不为笔墨所困不墨守成规而能直抒胸襟。石涛曾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斤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里道:“日不见素绢,手不知笔墨”,很形象的说明了不为艺术家笔墨所缚而心手合一,心物合一的与表现对象物质材料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