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

ID:46179827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_第1页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_第2页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_第3页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_第4页
资源描述:

《专业论文文献-赤眼蜂和瓢虫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赤眼蜂和瓢虫简介赤眼蜂和瓢虫简介摘要:利用赤眼蜂和瓢虫在林业、农业上进行害虫防治,是“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措施的重要体现,不仅有效抑制了害虫的蔓延,又能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14条是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部署,为发展生物防治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前景十分广阔。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瓢虫中图分类号:S4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8-1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特别是农药造成的污染特别严重,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防治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笔者简介一下与生物防治有关的赤眼蜂和异色瓢虫

2、。1赤眼蜂的繁育程序赤眼蜂在林业上多用来防治落叶松毛虫、松梢螟、松梢卷叶蛾,后来逐步推广到农业上,用来防治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效果显著,受到农民朋友广泛赞誉。赤眼蜂的繁育程序:蜂种可以采用目标害虫卵培育出来的赤眼蜂,然后进行纯化优选,作为繁殖对象,按1:1的蜂卵比,繁殖3〜4代后,在3°C〜5°C,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保存蜂种备用。根据繁蜂计划在25°C和相对湿度80%条件下加温出蜂进行大量繁育。经多年实践证明,赤眼蜂繁育关键在于蜂种质量是否优化,采用优质蜂种繁育不仅接蜂快产卵时间集中,而且孵化整齐,营养吸收均匀,蜂的发育良好,羽化率高,蜂体健壮。根据赤眼蜂在黑暗条件下水平分布特点,

3、利用封闭式多层繁蜂柜繁蜂方法,按1.5-2:1的蜂卵比准备蜂种,将蜂种寄生卵分别装在罐头瓶内,以黑布封口,放置在22°C〜25°C和相对湿度70%〜80%的加温室发育出蜂,当蜂种羽化率达到25%时开始接蜂。将优质柞蚕卵平铺在蜂柜中的纱网抽屉上,然后从上到下顺序逐抽屉接入蜂种,接蜂吋将蜂卡撕成小片使蜂种分布均匀,将罐头瓶内已经羽化的蜂也扫入抽屉内,接蜂结束后,马上关闭柜门。接蜂48小时后将蜂种卡取出,把寄生过的寄主卵倒入木盘屮,编号,写上接种日期,马上送到2°C〜3°C和相对湿度60%低温冷库贮存备用。从冷库提取止常加温前,必须先经过5天左右15°C缓温阶段,让冷贮的幼虫能适应正常发育温度,提

4、高蜂卡羽化率,保证质量。否则蜂卡羽化率将明显下降。当赤眼蜂幼虫发育进入老熟幼虫或前蛹期,抽样检测质量标准,如发现寄生率不到80%,采用赤眼蜂寄生卵识别精选机进行精选。将已经寄生的制成蜂卡,然后按科学方法放置。从冷库拿出必须马上放,必须未來2小吋不能下雨。2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昆虫,主要捕食介壳虫、虫牙虫、鳞翅目的卵和低龄幼虫,也是H木松干蛤的重要天敌,在我国其种群数量比较大,抑制日本松干蛤效果显著。我省瓢虫种类中,异色瓢虫为优势种群。异色瓢虫的生活习性:异色瓢虫生长发育比较快速,一年可完成2〜3个世代,以成虫越冬,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出幼虫,6月上中旬开始化

5、蛹,6月中旬成虫羽化;第二代发生于8月中旬;个别第3代发生于9月中旬。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其种群集中在石洞石缝或水泥缝越冬。成虫期:成虫羽化后经7〜10天取食,开始交尾,交尾后即行产卵,卵排列整齐,卵块粒数20〜30粒,产卵期多数为30〜40天,成虫一生产卵数量平均400粒左右。成虫越冬后出蛰平均气温12.5度,口天活动。卵期:卵期与气温有直接关系。当日平均气温17°C吋,卵期6〜10天;H平均气温23°C吋,卵期4〜5天,卵的孵化率平均为80%左右。幼虫期:幼虫孵化后约一天开始爬行,寻找食物。食物不够时,相互残杀,共4个龄期。蛹期:幼虫老熟后开始化蛹,蛹期一般6〜11天。采集:在9月下旬以后

6、,异色瓢虫大多飞向背风向阳的石缝、水泥缝越冬,种群单纯,数量集中,易于采集。春季应在3月末〜4月中旬,秋季应在10月下旬后进行。利用招引箱诱集越冬瓢虫,箱规格高90厘米、宽60厘米、长70厘米,向下腿高40厘米,向阳两面为玻璃,其余各面为纸壳,在距玻璃面2厘米处放一张硬白纸板,靠一侧留2厘米缝隙,上缘两侧设2里米见方小孔,招引来的瓢虫由此进入招引箱,进来容易出去难。利用招引箱招引异色瓢虫效果显著,温度高时,每天能达上万头。储存:将收集的异色瓢虫每5万头左右放入25公斤装大米袋子中,把内置一公斤玉米叶或柞树叶,放在温度保持在正负7°C之间的地窑,袋子要距窑地面10厘米。从11月上句可贮存至笫二

7、年5月上旬,存活率达到85%以上。利用赤眼蜂和瓢虫在林业、农业上进行害虫防治,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的重要体现,不仅有效抑制了害虫的蔓延,乂能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14条是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部署,为发展生物防治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前景十分广阔。参考文献[1]叶传宝•马尾松毛虫幼虫性别区分方法及其在预测预报中的运用[J]•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