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ID:46203751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却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对于诗歌教学,本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注重诵读的作用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单调的朗读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的方法。1.注重范读。范读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播放示范录音,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诗歌据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多音字的关系,或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都难免读错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2、,独怆然而涕下。”学生把“怆chuang"错念成"cang'o2.教会学生朗读技巧。朗读是技巧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朗读诗歌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來确定节奏、语调、停顿等的变化。如刘禹锡的《秋词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文人写秋都是悲秋,刘禹锡却打破了这种局面,唱出了“胜春朝”的呼声,表达了自己兴奋、热烈的情绪,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明快、爽朗,节奏要一句比一句快,一句比一句强。二、作家作品的理解诗人在创造作品时,会受到当时的心情、所处的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对诗歌深入理解,在教学时就要着重对作者及创

3、造背景进行介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所描绘的是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画面,惟妙惟肖,灵动有趣。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此时北方已经沦陷,从小便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艰难的生活,于是从小立志抗金,成年便投入到抗金的队伍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这首诗正作于此,作者一生都在致力于统一大业,诗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闲适安逸,充满生活乐趣,作者在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些许安慰,充分了解作者,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会更加深入,同时対他的其他作詁也会产生兴趣,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

4、的效果。三、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艺术美1.语言美。根据诗的语言特点,凝练、简洁、准确、生动,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领会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春风化为了生动的形象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既准确精炼,又生动形象。2•意境美。古典诗歌讲究“诗情画意”,意境美是诗歌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诗人运用语言,巧妙地把画面表现出来,再把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表现出意境美。如曾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西北边塞地区绮丽的景色,以及将士们为武判官送

5、行的热烈场面,其中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语言虽朴实平淡,却意境深远,人在诗外,画在其中,言尽却意无穷,没写一个情字,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却能让人深刻体会岀。1.形象美。诗歌语言虽然高度概括,精炼、含蓄,但其所刻画的形象却鲜明、生动。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伟大女性,她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强、勇敢、善良,在战场上虽立下战功,却淡泊名利,只求回家团聚,可以说是外表和内在具美的人物,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T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和敬佩。总之,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古代文化产牛兴趣,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教学中,耍挖掘诗歌

6、所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