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ID:46207980

大小: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_第1页
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_第2页
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5-0212-02【摘要】目的:探讨80例消化性溃疡的西药三联疗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将160例患者依患者自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啤胶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组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均为4〜6w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92.5%,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8d,对照组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15d,停药时间

2、治疗组平均22d,对照组平均32d。停药追访1年,症状治疗组复发8例,对照组复发24例;胃镜检查组复发溃疡3例,对照组复发溃疡11例,两组有明显差别(P<0.05)o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缩短了疗程,减小了复发率。【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西药三联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胃镜的普及应用,临床诊断并不困难,西药治疗虽有很大进展,目前主要采用根除Hp、抑酸、保护胃黏膜,以质子泵抑制剂加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少,但价格偏贵,难以依从。半数患者组织愈后症状不能消失甚至无改善。笔者辨证应用中

3、药结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同时设对照组80例,结果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6年我院消化病科门诊病人,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19〜64岁,平均45.5岁,病程5个月〜9年,其中胃溃疡病24例,十二指肠溃疡病48例,复合性溃疡8例。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17〜69岁,平均47岁,病程8个月〜7年,其中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52例,复合性溃疡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

4、2治疗方法:对照组:奥美拉20mg,每H2次,餐前30min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mg,每天2次,餐前30min口服;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其中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口服lw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辨证治疗[2],按寒邪犯胃、湿热中阻、肝气犯胃、脾胃气虚等辨证分型分别以附了理中汤、加味温胆汤、四逆散、黄罠建中汤为基础方加减治闻,根据疾病不同症状证候及舌苔脉象表现随症加减,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以症状、舌苔脉象辨证按需停药。两组病例在服药期间均嘱其限烟戒酒,三餐定时,清淡饮食为主

5、,忌食汕腻生硬食物,避免劳累及情绪刺激。疗效评定指数、症状消失时间、治愈停药时间、1年内症状复发例数、1年内胃镜检查组复发溃疡例数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标准制定。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见表lo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优于单纯西药治疗。4典型病例患者,男,33岁,因胃痛、泛酸反复6年,近1月加重,于2006年10月20F1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每因情绪刺激、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加重。曾多处求医,疗效不明显,在外院经胃镜诊为胃溃疡,Hp(+)o经服中西纱物,效果欠佳,为求中医药治疗来诊

6、。症见胃痛、胃胀、泛酸、烦躁易怒、两胁胀满、暧气频繁、反酸、苔薄白、脉沉弦。屮医诊为胃肮痛(肝气犯胃型)。四逆散(汤)加减治疗,药用口芍30g、川<10g.香附15g、陈皮30.枳壳10g、柴胡15g,水煎服,每天1剂加减治疗;同时给以奥美拉醴20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克拉霉素250mg,每日2次,餐前30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Fl3次,餐前口服;西药用药lw,患者5d临床症状消失,3w根据舌苔脉象停用中药。复查胃镜溃疡愈合,IIp(-),临床治愈。5讨论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皖痛”、“痞满”、“呕吐”等范畴,其发病内因

7、多素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外因多饥饱不节、恣食生冷酸辣食物、寒邪犯胃、湿邪中阻等。辨证用健脾益气、舒肝和胃、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止痛等方法。本组病例表明,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治疗同时配合西药有确切效果的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显示出十分明显的临床优势,缩短了疗程,同吋减少停药复发,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1.[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

8、3:74~7&[收稿2008-12-23]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