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

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

ID:46210581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_第1页
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_第2页
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自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106例【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4-1727-02【摘要】目的观察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疗效。方法以而瘫方进行加减,每日1剂,水煎至30毫升左右内服,每口3次。结果106例治愈95例,显效6例、5例有效但未坚持治疗。结论面瘫方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关键词】面瘫方;屮医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在内科学中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40〜85/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

2、女性,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临床主要表现为:病侧表情肌瘫痪,面肌麻痹,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变浅,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进食时,食物的残渣常滞留在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淌下,眼泪自行流出等症状。笔者6年来专门自拟而瘫方对小儿面部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6例患儿分别来至门诊98例,病房8例,男患86例,女患20例,一侧面神经麻痹97例,双侧而神经麻痹9例,年龄最小3岁,年龄最大11岁,病程最长半月,病程最短8小时。1.2诊断标准按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

3、4版[1],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排出耳源性疾病、腮腺炎,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颅后窝肿瘤,脑膜炎等所致者。2治疗方法面瘫方组成:全虫3g僵蚕8g白芍10g虫退10g当归10g云苓10g防风3g黄罠15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伴有耳鸣,听觉过敏者加石菖蒲6g,苍术8g,伴有味觉障碍者加用五味子10go针灸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一周后的予平刺透穴或斜刺。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太冲、风池,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配迎香,鼻中沟歪斜配水沟,目不能合配阳白,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交替进行,同吋选用面部穴位

4、用疏密破电针治疗20分钟左右,以瘫痪肌肉出现收缩现象为好。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对照《实川内科手册》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进行疗效评定[2]。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止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或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屮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吋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3.2治疗结果106例患儿,1〜2个疗程治愈95例,占约90%,3个疗程

5、显效6例,占6%,5例有效占4%。4典型病例陈X,女,6岁,于2006年8刀16口就诊。因突然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左侧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刷牙吋漏水急到我科就诊。查左侧面部板滞、鼻唇沟变浅、平坦,不能皱眉、鼓腮,前额纹消失,眉毛下垂,口角下垂,且偏向右侧;自诉有口水,眼泪流出,口中吃东西无味感,急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无异常,无发热、汗出、咳嗽、头痛、呕吐等症忧听诊心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神经麻痹,周围型。征求家长意见采取中医治疗,立即给予面瘫方加减,黄罠12g,僵蚕6g,全虫3g,虫退8g,当归8g,云苓10g,五味子6g,白芍10g,防风3g,每H—剂,水煎

6、至30毫升,每日服4次,开始针灸取翳风、阳白、颊车、地仓、以少穴、浅刺、平补平泻手法为宜,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继续服用上方,一周后加穴太阳、牵正、合谷、风池,同时给予电针疏密波在面部以面肌收缩为度,治疗20分钟,共治疗21天痊愈,随访1年未见特殊不适。5讨论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口眼❷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木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气血虚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气血痹阻所致,治以疏风通络,益气活血。方屮全虫、虫退、防风、僵蚕、祛风通络,黄罠益气、与当归、口芍相伍,益气牛血、养血,云苓健脾和中,利水,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口

7、灭”之意。针灸因该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Z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于病初耳后,面部疼痛,颊车、地仓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善治唇吻❷斜之要穴。治疗吋应注意木病初起针刺不宜过强,穴位不宜取多,同时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热敷,防止眼部感染,有部分小儿对针灸不配合,因针刺本身有疼痛感,只要坚持服用中药,同样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参考文献】[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