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

ID:46225505

大小:766.1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1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1页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2页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3页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4页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科论文闪色效应织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1国内外发展现状色彩在我们H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衣当首,服装以其绚丽缤纷的外观美化着我们的身体,多姿多彩的家纺面料装饰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色彩做成的服装、装饰布等纺织品,会从各种角度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从而能够调节人们的心情[1]o如今在印染面料方面,趋向开发“鲜艳夺目亮丽型”的服装印花材料,如仿珍珠光、宝石、金光、金箔等印花。而纺织面料开发又是趋向于科技、时尚、环保,然而轻薄、舒适、闪光、透明、花纹、质感、复合、功能、绿色、保健将成为面料开发的十个主要方

2、面与面料优劣的评价要素。所以闪色织物的应用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1.1.1闪色织物的概述闪色而料就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织物,其颜色会在纱线或纤维的固有颜色之间微妙地变化,产生新颖的变色效果⑵。所谓“闪”,是指观察者从不同角度来看,面料的光泽和色彩都会产生变化(如图1)。(a)正面(b)60。方向(c)30°方向图1不同角度闪色而料的色彩1.1.2闪色面料的色彩在服装中的运用服装设计是种视觉创造,是设计者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的综合产物。在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和发挥材料的特性和美感,并进行艺术

3、处理,这是现代设计所致力表现的一个显箸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服装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纺织品,品种日益繁多,质地各异,在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闪色而料特征明显,生动活泼,在设计中同款式造型相搭配能充分体现服装材质的美感[3]O1.1.3闪缎面料的机理及其应用闪色是闪缎的主要外观特征之一。闪缎之所以“闪“,是通过采用对比强烈的异色经纬来取得的。古代的闪缎有两种基本形式,其是采用正反缎组织,即以相同枚数的经、纬缎纹互为花地,织物正面为经地花。其二是纬二重组织。它以经缎纬地,纬浮显花。经线多与地纬同

4、色,但是与花纬异色。以上两种组织的闪缎,地部都是经面组织,花部都是纬面组织,因而花、地的闪色效果不同。例如,红经绿纬交织而成的闪缎,地部由于红色经线浮长和未被充分遮盖的绿色纬浮点而呈现红闪绿效果;花部却由于绿色纬浮长和红色经浮点而呈现绿闪红效果。光绪年间,苏州曾生产过一种“双闪五彩柔薄缎”,以异色经纬交织成单层织物,再施局部彩纬挖花,质地轻薄。晚清时期的“月华三闪“月华缎采用缎地纬二重组织,以过渡色的彩经排列获得晕色效果,而以纬向三把对比色彩梭求得闪色效果。根据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服饰博物馆的藏

5、品及照片,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闪缎大多用来制作传统样式的旗袍,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款式⑷。在近代,闪缎的生产技术不断翻新,质地更加柔软,图案也十分简洁现代。因为闪缎特殊的色效果.色彩营于变化,将它缝制成西式晚礼服会有不错的效果。或者,顺应当今的混搭手法,利用闪缎这种具有传统色彩的面料做成款式新颖的服装.比如吊带背心、热裤等等,和牛仔、川血衫等现代服饰搭配,使服装既有民族特色乂凸显个性。1.1.4锦棉弹力闪光织物的特点锦棉弹力闪光织物是由经向为锦纶有光丝,纬向为棉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的弹力织物。该类

6、织物兼备锦棉两种纤维的优点又互补不足。前处理前应先经预定形,以减少皱印深用冷轧堆前处理、中性/直接混纺染料或活性染料一浴法染色;定形温度不宜高,或两次定形⑸。整个染整加工宜采用松式或低张力工艺,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风格。通过染整加工后,织物具有光亮、平挺、滑爽、高雅的风格,是当前市场上十分流行的服装面料。1.1.5棉涤锦混纺闪色针织纱的特点棉涤锦混纺闪色针织纱中包含涤纶纤维、锦纶纤维、精梳棉3种成分,其中涤纶纤维长度长、细度粗,纺纱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梳棉适当缩小隔距,使用大转移化

7、纤针布,合理配置各转移部件的线速度,使纺纱能够顺利进行⑹。该产品经过特殊染色工艺即可形成闪色效果,在纺纱的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道工序的温湿度,防止静电的产生。用该纱制作的针织面料兼备了棉纤维的吸湿性,涤纶纤维的挺括、滑爽性和抗皱性以及锦纶纤维的柔软性,具有独特的手感和视觉效果,较大地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用这种针织面料设计的女时装及晚礼服,具有浪漫的风格和华贵亮丽的韵味,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1.1.6织物结构与色彩应用织物的外观不仅与原料颜色有关,还与织物结构密切相关,

8、因为不同的织物结构组织会引起织物表面颜色的分割程度不同,例如2/2斜纹的效果与3/1斜纹或平纹的效果不同(如图2),又如经纱连续的经面织物适于织成条形,但对格形却不合适。所以,若想得到混色效应,其色经、色纬排列循环数要小,经纬组织点的浮线要小,如平纹、绐组织等,这样在一定距离远看,才能发生混合效果。另外,组织不同意味着经纬组织点浮沉在织物表面的多少、位置、规律也不同,这样就会在布而上出现以经向色纱色感为主(经而组织)或以纬向色纱色感为主(纬而组织)的不同色调倾向。如在色块上出现各种提花组织,则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