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

ID:46243651

大小:93.43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1-22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_第1页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_第2页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_第3页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_第4页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与散文写作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心雕龍》與散文寫作指導壹、前言《文心雕龍》總結前代三十五種文體之創作經驗'是有系統的散文創作、批評理論專著。其中所論之創作法則集中於〈神思〉篇之後的章節,對文學本質上情志相符、文采並重之問題有精要之論述,口對文學創作中修辭法之運用亦多有闡發,另其頗具神秘色彩的養氣說,更使其文論有別於西方文論,而別具中國文論之特色。本文即嘗試從《文心雕龍》之創作論中,歸納整理其有關散文創作之方法並加以闡發,期能證成其對現代散文創作依然具抬導之作用。文末並以劉勰之理論作實際之鑑賞批評,期以說明古爲今用之可行性。貳、《文心雕龍》中關於散文創作之觀點文章創作之過程,約略可分爲兩個主要

2、階段:一是平時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二是實際從事創作的活動。而實際創作時,又可略分爲醞釀、草稿、修改三個步驟。雖然對作者而言,當作品修改定稿之後,便已是作品的完成,但卻也是此作品新生命的開始。因爲作者創作之原旨'透過文字媒介傳達給讀者'讀者本身的背景因素'直接影響對作品的解讀。《文心雕龍•辨騷》中說:「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列其豔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O」'即對讀者學養之不同、文章解讀之差異性作明白之詮釋,並且說明一個文學創作者本身修養之高低,對其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知識經驗的優劣,亦有直接之影響。因此,關於文章之鑑賞問題,是兼涉創作者與讀者兩個層面的問題。

3、讀者因鑑賞能力的捉昇,始能沿幽至顯,深得文章旨趣。創作者因閱讀深度之增加,自能豐富創作之內涵,捉昇創作品質。鑑於以上所論'茲分修養論、創作論、鑑賞論三個大項'來論說《文心雕龍》中關於散文創作之修養論一積學以儲寶文章乃作者情志之具體表現,是作者之思想感情於創作之當下,做最精緻完美之表達。古人向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嘆,也因此,作者平日積學儲寶之功夫,便成爲文章寫作好壞之先驗因素。《文心雕龍•事類》中所說的:「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學貧者連遭於事義,才餒者锄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是以屬意立文,心與

4、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便明白宣示才學爲影響文章好壞之主因。而劉勰《文心雕龍•體性》中也說:「然才有庸雋,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正,並情性所鎳,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故辭理庸雋,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甯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正,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才、氣、學、習」四事,乃主掌作家人格和作品風格之首要條件。王夢鷗先生以爲才氣或爲先天之條件,而學習則全由後天訓練。[此將「才氣」歸爲先天性的論點,對後世之影響甚大。才氣由乎先天,無法學習而得,相對於後天的修養,便成爲文學創作成

5、功與否的可掌握要素。以下將說明「學習」與「修養」之關係。(一)「修養」的定義?修,《禮記•大學》2:「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疏言:「言初習謂之學,重習謂之修。」養,《禮記•文王世子》:「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注曰:「養猶教也。言養者積浸成長之。」合修養以言之,則修養即爲:透過長期反覆的學習與訓練,使其獲得史精進的成果。如就寫作言之,當是思想的圓影、情思的敏銳、技巧的提昇、知識的擴展等。相較於「學習」二字,顯然修養多出「積浸成長J的意涵,更切合於本文所欲探討之主題。以下試就:「虛靜養氣」,「積學、酌理、硏閱」二項,分別論述《文心雕龍》對文學修養的看法。1.虛靜養氣《文

6、心雕龍・神思》:「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漁五藏,澡雪精神。」此虛靜之槪念'顯然源於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3」,乃哲學之命題,以虚極靜篤觀萬物之變,因唯有捨棄主體主觀的雜念,虛靜自處,方能如實無誤的掌握客體的真相,進而契知萬物生成的根本原理。莊子亦有相通之槪念,其言:「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1參見王夢鷗(民80):古典文學的奧秘一文心雕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見阮元審定,盧宣旬校(民82):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3老子原著'黃明堅解讚(民89):老子。台北:立緒文化出版。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浮。氣也者

7、,虛而待物者也。唯道極虛。虛者,心齋也。4」心境空虛,捨棄感情、思慮、道徳、輿論,同自然之妙有,與道爲一。此說正與劉勰之釋虛靜一「疏淪五藏,澡雪精神」相應。如此之說「虛靜」,其儼然佛家無塵之明鏡,如實罷照世間萬物而無成心。而劉勰將此哲學之槪念移用於文論,形成其文學論中之一重要論點,且對後代文論產生深遠之影響。如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中言:「萬慮洗然,深入空寂,蕩元氣於筆端,寄妙理於言外。5」清•袁枚云:「空諸一切,而後能以神氣孤行。6」清•徐增言:「做詩第一要心細氣靜。7」均以虛靜爲文學創作之第一要義,而清況周頤《蕙風詞話》中則有一段生動具體之形象描繪「人靜廉垂

8、,燈昏香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