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

ID:46287720

大小:2.74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2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_第1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_第2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_第3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_第4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9卷第4期2015年12月地质学刊JournalofGeologyV01.39No.4Dec.,2015doi:10.3969/j.issn.1674-3636.2015.04.543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王莹1⋯,张克银1,甘其刚1,周文2,熊亮1,魏力民1,史洪亮1(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1)摘要: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具有储层致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裂缝对储层具有非常

2、重要的意义。通过电成像测井的手段,对工区内7El重点井须家河组二段发育的天然裂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该层位裂缝主要有3组:T,末期的NE—sw向裂缝,K,末期的Nw—sE向裂缝,N-Q时期的ESE--WNW至ENE--WSW向裂缝;(2)从线密度横向分布的角度分析,大致表现为距离断裂系统越近的位置裂缝的线密度越大的特点;(3)主要发育低角度以及高角度斜交裂缝,水平缝发育较少,垂直缝不发育;(4)裂缝线密度的不均质性较强;(5)中砂岩是裂缝的主要载体,裂缝在粗砂岩、中砂岩中发育得更好,页岩最不利于裂缝发育;(6)粗砂岩中发育裂缝的

3、井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中砂岩、细砂岩和页岩中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特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有些井细砂岩中发育的裂缝表现出不随层厚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的特点。关键词:裂缝;川I西坳陷;须家河组;成像测井;新场构造;四川中图分类号:P6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36(2015)04—0543—090引言新场地区位于龙门山前缘的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图1),中三叠世以来,经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次大的构造运动的改造,沉积环境完成了由海一海陆过渡一陆相的变迁(郭正吾等,1996;杨克明等,2012)

4、。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分为须二一须五段,与上覆的侏罗系白田坝组呈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上三叠统的小塘子组、马鞍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李书兵等,1999)。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具有超深、超低孔渗、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张虹等,2008),其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细一中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常见有底冲刷(林良彪等,2007)。须二段沉积期,川西坳陷以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为主,物源来自3个方向:坳陷西南的古隆起,坳陷东南的川中隆起,坳(2mohn口逆耐嘶层口隐伏断层固埘,=70回M=8.2图l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wal】g

5、Ptal,2015修改)Fig.1Tectoniclocationmapofthestudyarea(nal>

6、=====================================陷北东方向的隆起区。构造上,须二顶面整体表现为一ENE向展布的背斜构造(熊亮等,2007),地层近水平(5。左右)。前人研究表明,该区须二段气藏储层致密,孔隙度介于2%~4%之间,基质渗透率为(0.04~0.16)mD,天然裂缝的发育可以改善渗流条件,往往成为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关文均等,2007;葛祥等,2007;张虹等,2008)。但裂缝分布非均质性强、规律复杂,天然裂缝预测难度大,已有的裂缝研究成果虽然对裂缝的特征和分布有一定的认识(邓模等,2009;Nelsonet

7、al,2001),但对于裂缝成因、裂缝期次、受控因素、分布规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认识了解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天然裂缝的分布规律非常关键。1研究方法与数据研究区地表为第四系所覆盖,故对须家河组二段裂缝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测井资料及岩芯的观察。岩芯观察方法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直接对钻井岩芯进行裂缝描述、测量、统计。测井方法包括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常规测井方法很多,如电阻率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声波速度测井、井径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地层密度测井等(王鹏等,2000;吴文圣等,2001;康义逵等,2002;赵青,2003;曾联波等,2010)

8、。它们对裂缝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通常综合各种测井方法对裂缝进行研究。成像测井是目前识别和评价裂缝分布最有效的测井手段(曾联波等,20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