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ID:46313748

大小:8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22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_第1页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_第2页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_第3页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_第4页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范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内容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金融业内大规模集体反思,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实践者达成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即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动态和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必须在全而纳入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予以系统重建。本文在对传统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必须重新回归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通过对现代金融体系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研究,重建宏观经济学长期遗失的“金融支柱”,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金

2、融和实体经济相统一、理论基础和政策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理论框架。关键词:宏观经济学金融体系实体经济方法论引言自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几乎每隔30年就出现一次的“理论革命”可以大致勾勒出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路径。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对经济理论的大规模集体反思,客观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主流范式对金融因素的忽视以及由此陷入的理论困境,一直在不断侵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政策实践的有效性。这种侵蚀正随金融体系的迅猛发展而变得日益严重。当现实的经济己经发生新的变化,I口的逻辑框架下建立起来的

3、理论乂无法有效反映和预见这种变化,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这个背景下,内丰性地重建包括完整金融部门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建,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一、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金融因素的影响被严重低估长期以来,主流的宏观经济学范式一直未将金融因素正式纳入模型框架,这不仅使得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被严重低估,而且在理论上排除了二者之间的内生性关联机制和彼此影响(陈雨露,2014)o在传统占据主导的新古典范式下,由于市场被假设以完美的方式运行,导致市场主体在“充分认知”假设下可以自动达到

4、市场的均衡,因而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既不需要组织和制度,也不需要企业家的创造性活动(Garrison,1982)o在这个背景下,以阿罗一德布鲁范式为代表的一般均衡理论,通过构建完美无摩擦的金融市场,彻底排除了金融部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①如果从更广阔的经济学理论图景中来审视其中的金融因素,可以发现,金融因素虽然间或成为经济学家所重点关注或试图解释的对象,但这种“关注”或“解释”却始终游离于主流经济学范式之外,未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具有完善理论基础并自成体系的完整分析框架。早期的“债务一通缩”理论认为,随着经济

5、萧条的通货紧缩使财富从借款人向贷款人转移,借款人净财富的减少削减了进一步的投资和消费,经济萧条持续加深(Fisher,1933)o在凯恩斯的《通论》中,虽然认为金融因素是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但却把分析重点放在投资者信心方而。凯恩斯的后继者们强调了“流动性偏好”,但分析的重点仍然是货币而不是信用。较早正式强调金融中介作用的是格利和肖(Grurly&Shaw,1955)。他们认为,金融体系的中介功能在于便利可贷资金的流动,并以此提高了经济效率。格利和肖的理论明确强调了金融体系和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在

6、很多方而提出了不同于阿罗一德布鲁范式的新观点。但格利和肖的“新理论”尚未来得及充分扩大其影响,建立在阿罗一德布鲁范式基础之上的MM理论(Modigliani&Miller,1958)就“卷土重来”,再一次通过形式上完美的数理模型论证了完善市场背景下的经济决策与融资决策的不相关性。②由于MM理论很快吸引了广泛的注意,金融因素逐渐在主流经济学中消失。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在金融因素的处理上,这些建立在新古典框架基础之上的

7、经济理论通常只强调货币的作用,而不考虑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中介的作用。但即便是在货币问题的处理上,这些模型仍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弱化过程。货币主义代表性人物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银行普遍的经营困难从两个方而恶化了经济萧条:一是银行股东的财富减少;二是货币供应量减少。但这一理论有两个方而的缺陷:一是货币因素对实际经济的效应表现为长期持续的非中性缺乏理论支持;二是单纯以货币供应量减少来解释产出的大幅度持续下降在理论上明显不够充分。20世纪70年代,占据宏观经济学主导地位的是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Sarg

8、ent&Wallace,1975,1976)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预期货币中性论”③和“政策无效论”,其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提出的“货币失察模型”o④理论上,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核心主张一直缺乏经验支持,直接导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总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转向“真实冲击”,从而诞生了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州land&Prescott,1982)等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强化了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假定,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