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

ID:46328905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_第1页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_第2页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_第3页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_第4页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论语》的得名【文化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硏究论文•也谈《论语》的得名【论文原题】也谈《论语》的得名一兼与敖品女丄商榷[訂【内容摘要】《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來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木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冇关;而《论语》Z“论”Z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关键词】论语得名《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自询汉以來即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青睐和重视,较早地被立在学官。到了明清时,《论语》更是因“四廿五经”被列为

2、科举的必考科IT而受到了广人读书人顶礼膜拜。《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若干行事,它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不町或缺的重要资料。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仁”、“义”、“礼”、“乐”等概念在该书屮首次被提出并被加以诠释。通过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基木了解前期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传统的文化精髄。故而,对这样一部典籍,我们必须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地考察和研究。而本文则主要试图探讨《论语》一卩的命名Z义。子FI:“必也正名也夫”,乂F1:“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二是研究古代典籍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关于《论语》的命名

3、之由,前人一般都认为是因论纂所记之语,故名《论语》。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而论纂,故谓Z《论语》。”这是关于《论语》得名最早也是授冇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后世众人或承班氏Z言,或就班氏Z言发挥,很少冇另创新说的。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尤具是袁家麟先牛在此基础上从声音入手捉出[3]:44乂如《论语》的9仑,字,读平声,与读去声的字义人不同。……我们从训诂学求语源来寻找《论语》书名的确切意义。’论',古音属文部,占音文部中冇些词古人用来表达积聚、丰满的意思。如囤、

4、墩、臀、鈍等等。囤作名词,是积聚粮食的器具,呈丰满状,用作动词,则表示积聚;墩,土石积聚丰满的地方;臀,动物肌肉积聚丰满的地方;鲍,一种身子积聚气体呈丰满状的角.……,论'字从言,意思为积聚语言,因为此书是孔子弟子及具再传弟子积聚孔子言行而成,而重在言,所以把书称作-论语S”颇有见地。但虽其说法较前人更具科学性,可仍不能准确地说明《论语》的命名Z义[4]。那么,对《论语》的“论”究竟该怎样解释呢?我们认为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入手进行探讨。“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种以声音通训诂的理论。他认为构成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其右边的声符不仅表音,而门有表示意

5、义的作用;同声符的形声字,其意义必有相通之处。王圣美的这一论点见载于沈括《梦溪笔谈》14: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Z小者口钱;歹Z小者口残;贝Z小者口贱。如此Z类,皆以戋为义也。之后,乂有张世南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地阐发[5]:自《说文》以字书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其右旁亦以类和从。如戋为浅小Z义,故水Z可涉者口浅;疾而冇所不足为残;货而不足贵者为贱;木而轻者为栈。青有精明Z义,故日Z无障蔽者为晴;水Z无溷浊者为清;冃Z能见者为睛,米Z去粗皮者

6、为精。而宋末戴侗则比前人更深入地对声符的表义作用现象进行了阐述[6]:六书推类而用之,其义最精。昏,本为日之昏。心目之昏犹日之昏也,或加“心”与“口”焉。嫁取者必以昏时,故因谓之昏,或加“女”焉。熏,本为烟火之熏,FI之将入,其色亦然,故为之熏黄,《楚辞》犹作繰黄,或加“日”焉。帛色之赤黑者亦然,故谓之熏,或加“系”与“衣”焉。饮酒者酒气酣而上行,亦谓之熏,或加“酉”焉。夫岂不欲人之易知也哉?然而反使学者味于本义。故言婚者不知其为用昏时,言日噪者不知其为熏黄,言繰帛者不知其为赤黑。“右文说"虽然由干-氏首创,但在戴侗手屮则更为系统化。他以木字原冇的意义为纲

7、,用以推发同声符形声字的字义变化,从而明确了初文与孳牛字之间的关系。从此Z后,“右文”这一理论逐渐进入实践阶段,如明代黄生的《字诂》、《义府》就都是依据谐声偏旁来说明字义的。而清代的小学家对“右文说”冇了较大的发展,段玉裁、王念孙、焦循、阮元等人对此均有人量的论述。近人刘师培、章太炎、杨树达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偏重于对语根和字源的探求。这些研究使得“右文说”更富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这一理论更趋完善。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冇68条曾谈及“右文”[7],并提出“凡从某声字皆形声兼会意,,,“凡从某声字皆有某义”等观点。虽然他将形声字的声符兼义视为普遍

8、规律,未能对同声符的形声字进行全而的比较分析,有简单化的倾向,但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