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

ID:46349873

大小:86.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_第1页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_第2页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_第3页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月亮的对联范文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对联欢迎阅读!    关于月亮的对联    1、画眉生新月靓妆似婵娟    2、水清鱼读月山翠林沐光    3、水中有月原无月云后无日本有日    4、楼高窗小可储月峰平径长难藏景    5、箫声遥呼关山月笛韵震破水底天    6、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长笺写短诗,无方无圆    7、橹梢拨破

2、江心月水定还圆;浣纱激起湖面波,浪平仍无    8、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潮起潮伏,起如花朵伏如町    1、仲秋赏月名泉畔元夜吟风古寺前    2、寄妾愁心江上月随君夜梦镜中秋    3、士子醉吟江上月佳人羞对镜中花    4、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5、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6、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7、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9、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限月长圆    10、万顷平湖长似镜四时好月最宜秋   

3、 11、百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钟声    12、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1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14、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15、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    16、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17、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18、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19、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20、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2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

4、圆逢月半    去年年尾今年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22、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23、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24、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25、水清鱼读月    山翠林沐光    26、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27、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28、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星    29、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30、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

5、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31、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32、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扩展阅读: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

6、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

7、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XX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

8、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