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

ID:46394684

大小:792.6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3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_第1页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_第2页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_第3页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_第4页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_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研究·X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侯旭东提要:学界一般认为:北朝时期,乡村因实行三长制而不存在乡里编制。其实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北朝乡村依然存在广泛的乡里编制。约自北魏太和年间开始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京畿地区不设乡里之外,均设有乡里编制。不同于前代的是,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乡里编制虽然普遍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积极认同;相反,他们对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并依托“村”组织活动,官方的乡里设置在村落受到架空。关键词:北朝乡里制三长制村民生活石刻

2、控制民户,征赋差役,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他们多采用编制“乡里”的办法。北朝时期(386—581年)似乎是个例外,这一时期城镇中设立乡里,而居住在城外那些名为“某某村”的聚落中①的百姓,自北魏太和十年(486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则受到邻、里、党三长②的管辖,不存在乡里编制。这基本上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其实不然。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北朝乡村依然存在广泛的乡里编制,这一点,仅个别学者曾经涉及,迄今未见专门论述③。本文试图围绕乡里制的具体情况出现的背景及其与村民生活的关系做一初步探讨。由于传世文献论述不

3、多,墓志与造像记等出土石刻是讨论的主要依据。限于资料,过去的制度史研究往往难以顾及制度实施的情况,本文希望对此做一尝试性的X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朝乡村社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初稿完成后曾在本所学术沙龙讨论过,得到诸多同仁的指正,谨此致谢。①具体的情况参见宫川尚志《六朝时代的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4卷,中华书局,1992年;拙文《北朝村落考》,《何兹全教授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②各朝三长名称有所变化,北周似乎只设二长,参见福岛繁次郎《北周の村落制》,收入《中国南北朝史研究

4、》增订版,名著出版,1979年。③参见宫川尚志前引文,97—98页;越智重明《汉魏晋南朝の乡·亭·里》,《东洋学报》53卷1号,1970年;福岛繁次郎《北齐の村落制》,《中国南北朝史研究》,416—417页;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1999年6期。关于北魏洛阳里坊制讨论颇多,较早的有杨之庐《后魏里名考》,《中国学报》2卷1期,1944年;最近有刘淑芬《中古都城坊制试探》,《史语所集刊》61本2分,张剑《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载叶万松主编《洛阳考古四十年》,科学出版社,1996年,及张金龙上引文等。·

5、16·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考察,权当补苴。一乡里制考实北朝县以下的行政设置,明确见于记载的只有三长制。“乡里”编制,文献中仅详略不等地提到平城、洛阳、邺城等都城的情况;农村中的情形只是史乘在记述其它问题,如旌异、表彰孝义的字里行间稍有触及,但详情难稽。但各地出土的墓志中相关内容不少,有助于认识这一制度。北朝墓志中出现的具体乡里编制,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用以表示墓主的籍贯,如北魏司马金龙墓铭云“代故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司马金龙之铭”;北魏刘颜墓志云“君讳颜字思颜,中山蒲阴永安乡光贤里人也”;北齐房周墓志云“处士房周字仁

6、师,齐郡益都县都乡营丘里人”;北周李义雄墓志云“君讳雄,赵国柏仁县阴灌里人”。类似墓志尚多。二是以乡里的形式记载了墓主的卒地。北魏张玄墓志云“太和十七年(493年)薨于蒲阪城建中乡孝义里”;寇猛墓志云“在正始三年(506年)⋯⋯薨于洛阳承华里”;北齐司马子如墓志则称“以齐天保三年(552年)十二月廿五日薨于邺都中坛里第”;薛广墓志称“(广)以大齐河清二年(563年)薨于成安县修仁里舍”等。能出钱刻墓志的多属达官贵人,他们大都生活在作为不同级别的统治中心地城镇中,因而这种语境中出现的乡里大部分位于城镇中,尤以洛阳、邺城居多。三是用

7、乡里标记墓主的葬地。北魏李庆容墓志云“迁葬并州太原郡都乡唐阪里之北山”;王普贤墓志称窆于“洛阳西乡里”;邵真墓志云“窆于明堂北乡永贵里”;东魏崔令姿墓志记葬于“历城县荣山乡石沟里”;西魏柳敬怜墓志云“合葬杜陵旧兆洪固乡畴贵里”;北周□通墓志云“窆于束城县东五十里崇德乡平原”①,等等。三种语境中出现的“乡里”是否均为当时实际存在的编制,尚有争议。对于后二种学者基本无异词②,第一种情况,不无疑问,或认为是汉晋遗制③,需做些讨论。综观若干墓志对墓主籍贯与卒地、葬地的记载,有些是一致的。北魏李榘兰墓志称墓主为“勃海郡条县广乐乡新安里人”

8、,后“薨于新安里第”;东魏封延之墓志谓延之死后“归窆于广乐乡新安里”,封柔墓志称柔卒于“广乐乡新安里”④,无疑,北魏及东魏时“广乐乡新安里”的确存在。北魏李璧墓志记壁为“勃海条县广乐乡吉迁里人”,“吉迁里”亦应存在。西魏柳敬怜墓志云“合葬杜陵旧兆洪固乡畴贵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