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

ID:46405487

大小:7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3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_第1页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_第2页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_第3页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_第4页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商业银行信贷问题探析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问题的管理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制度性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权非人格化产权不清晰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股权多元化成为解决产权问题的有效方式。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完成了股改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是,国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出资人,国有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产权是一种非人格化的产权。按照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家全权委托银行政治家(官员)代理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只享有终极所有权而没有实际控制权。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银行政治家其实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履行了

2、政治性的委托代理职责,一旦国有商业银行岀现问题,国家在事实上仍然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后果负无限责任。这种非人格化的产权安排表现出一种怪象:“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既有人负责,又没有人真正负责:[1]如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行为就出现了非人格化的扭曲。对于信贷行为的实施者来讲,在这种非人格化的产权安排下,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等的,国家无法对信贷活动中真正的参与者实施有效的约束。因此,即使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新制度的供给,但国有银行政治家推动商业银行制度供给时,会考虑个人收益,如果制度变迁影响了其个人收益的话,他会按照对个人最有利的方式来进行制度安排。信贷

3、制度变迁的动力必然不足。因此,国有银行天然的产权缺陷会影响其信贷业务发展的市场动力。2.委托一代理问题国家作为所有权人,一方面希望通过商业银行获得高额利润和税金;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国有商业银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代理人不是银行的最终股东,他们的行为选择基于的是政治动机和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并非实现的委托代理责任目标,即银行利润最大化。这样就产生了利益偏差:委托代理链条越长,层次越多,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委托代理成本也就越高。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上级行与下级行、各级行长和信贷职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2]外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4、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者(全体国民)与政府、政府与银行、银行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这样就形成了“国家一政府机构(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一总行—一级分行一二级分行一支行一分理处一储蓄所'的层层授权、层层代理的委托代理链条。这种多级、多层的内外部委托代理链条越长,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就越高,尤其是在非人格化的产权安排下,第一级委托人“国家”对其他层级的委托人和所有代理人的约束是真空的,结果导致权力过度集中、权力大于责任、责任分散和模糊等。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呈现软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制度供给和创新是低效率或负效应的。2.内部利益协调制度不

5、健全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高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助于达成一致决策,减少内部无效的交易成本,促进制度变迁。随着商业银行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在其股份制改造上市之后,高层内部管理体系主要是以部门为管理单元,并按照条线进行构建,属于典型的“部门银行:在这种管理架构之下,总分行管理层级通常部门设置繁多、权力边界不清晰、权力过于集中等。具体到信贷制度供给方面,银行内部总会从本部门业务分管的领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期通过政策工具来实施和放大部门权力和其他利益。但各部门的权力范围往往并不会划分的清楚,无论是从部门领导者还是部门整体都会希望获得有利于本部门的权力,促使高层决策

6、者在制定相关制度安排时,做出有利于本部门的决定。此外,由于市场变化和内部改革需要,总行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下放部门权力的弱化导致该部门积极加强现有权责范围管理和开拓新的管理领域方向。为了不被边缘化,利益部门通常也会加大制度供给。针对总行的某些力推的重大信贷改革事项,利益部门会积极争取主导权,以获得内部机构中的特权地位。这些利益部门的利益博弈行为会引发信贷制度安排泛滥、相关联制度不匹配、部门争权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信贷制度变迁成本,严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高层次的制度变迁。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对行为人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7、国民在行为处事中,总会有两种行为:一种是表面化的行为,演给别人看的;另一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和实际做的行为,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这些都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潜规则,也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给人看的”规则和实际运作的“潜规则”在利益集团内部大行其道,制度的规范、严肃性受到严重的冲击。儒家的文化基因,不仅成为部分人左右逢源的“能力”象征,还成为制度变迁中的习俗力量。同时,道家处世哲学中的消极思想引导制度的设计者无为而治,教唆委托人与代理人以和为贵。这些文化潜规则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中的径依赖,影响决策者的判

8、断和选择。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完善建议围绕国有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