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

ID:46435995

大小:6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_第1页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_第2页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_第3页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麦的田间管理和收获

2、]1间管理和收获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根据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苗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节群体结构,以保证穗、粒、重得到最大跟度的平衡发展,所以它是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皿间管理的苗情与营养指标小麦田间管理,有一些是常规措施,而大部分是要因苗制宜,在决定采用促进或控制措施时,必须要有具体指标,才能提高科学种田水平。1.苗情指标主要冇叶色、长相和长势。叶色高产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叶色要呈现一定的青黄变化,这是植株氮素水平和叶绿索含量变化的反应。苗期,以氮索代谢为主,叶色显“青”;拔

3、节时,幼穗和茎秆迅速生长,需碳水化合物增加,叶色褪谈;孕穗阶段是幼穗增大体积的时候,乂以氮素为主,叶色转绿,开花以后,主要是籽粒形成和有机物的贮存,叶色又稍落“黄”。该青即青,当黄即黄,这是正常表现,否则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过,叶色与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等有关,在实践中要灵活掌握。长相长相是指植株生长的样相,又分叶相和株型。叶相是在口然状态卜•叶片挺直、弯曲、披垂等长相。如河南地区把小麦拔节至孕穗的叶相,分为马耳、驴耳和猪耳朵三种类型,马耳为弱苗,猪耳为旺苗,驴耳为壮苗。株型是单株的t相。可分为三类:①叶层

4、两端小、中间大,呈棱形分布;②上部叶片大,屮下部节间长,叶层呈圆锥形;③上部叶片较小,节间拉长,叶层呈塔形。高产栽培吋以第3种为佳,利于通风透光和壮秆防倒。长势长势指麦苗生长速度。生产中常以叶篥同伸关系以及群体茎篥数量的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如主芽第4叶与第I藥同伸,第5叶与第II葉同伸等。其次是心叶长势,即0位叶(观察时最上一片展开叶)刚展开时,心叶或-1叶(0位叶的上一叶)可达其1/2左右长度为壮苗;如果一1叶露尖很少甚至形成喇叭口,则为弱苗;当一1叶尚未展开,一2叶己露尖,说明有旺长趋势。此外,叶面积指

5、数,发根能力等,也是长势强弱的重要表现。2.营养指标为了对小麦需肥,需水做出止确判断,还必须对植株养分进行速测,以便为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氮素营养硝态氮是小麦植株氮素代谢的最初形态,比较稳定,并能直接反映土壤供氮和植株氮素营养状况。据测定,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前至越冬阶段,小麦壮苗叶鞘中硝态氮含量应保持240〜350ppm;越冬至返青阶段,气温较低,硝酸还原酶作用较弱,仍应维持200〜300ppm较高水平,返青至拔节阶段,气温回升,麦苗生长迅速,需要消耗大量养分,一般为50~100ppm;孕穗至抽穗,灌浆阶

6、段,叶片同化作用旺盛,氮素乂向籽粒转运,所以叶鞘中积累较少,一般为30〜50ppmo磷素营养磷素以磷酸态磷存在于植株体屮,它的含量反映着小麦代谢功能的强弱。在小麦冬前至拔节期间含量较低,约100〜150ppm,拔节以后,含量剧增,到孕穗、抽穗时达300ppm以上,以后又急剧下降,可能是参与了籽粒合成代谢。钾素营养钾在植株屮以离子状态存在,利于速测。含量是生育前期较平稳,约2500ppm左右,拔节开始后含量增加,多在3000ppm以上,灌浆期更高达7000ppm以上,这可能与小麦茎秆发育及强烈的碳水化合物合成

7、有关。(二)苗期皿间管理出苗至拔节为苗期。苗期的生育特点是出叶,长藥,发根,并开始幼穗分化。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这是决定穗数的时期。因此,山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力争壮苗早发,促根增藥,为屮期稳长奠定良好基础。主要措施如下:1.查苗补缺,匀密补稀由于各种原因,小麦出苗常有缺窝、断垄或稀密不匀现象,为了保证基木苗数并分布均匀,应事先准备催芽露白种子,出苗后及吋补种或匀密补稀,这是高产栽培时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常规措施。2.早施苗肥,促根增藥在一般情况卜•,麦苗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即已耗尽,完全

8、由异养转为自养;同时,从第4叶起进入分藥阶段,次生根大量发生,幼穗同时分化,因此,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增加低位分藥;促进幼穗分化,对手迟播小麦;增产效果更为明显。高产栽培时还应根据苗情,及时追施分藥肥(贵州等地称腊肥),使群体结构合理,制造和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在寒冷地区还能提高麦苗的抗寒能力。苗肥及分麋肥用量,应考虑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苗情指标等而定,一般占总用肥量的1/3左右,以人畜粪水、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适量磷肥。如果基肥不足,分葉肥(腊肥)可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并结合中耕

9、培土,将肥料埋于根际,还冇冬肥春用的作用。3.中耕松土,化学除草屮耕除草是一项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在潮湿地区,中耕松土通气,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有利于生根长菓,在干旱地区,则可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达到蓄水防旱的口的。在分菓末期,适当的深锄伤根述可以控制对肥水的吸收,抑制无效分菓,避免群体过大,对于已经旺长的群体,则能加速分篥的两极分化,改善株间光照,所以只要运用得当,中耕可以收到很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