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ID:46436010

大小:7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1页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2页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3页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4页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韩月澎、陈秀兰、何震天、王锦荣、杨鹤峰返回上页一、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1.病原:(1)种类鉴定:前人关于病原菌种类鉴定的报道很多,可归纳为三种论点。第一,以Blair(1994)为代表的,将其确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ruasolani,K

2、的主要病原物令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且以前者为主。现在普遍认町第三种观点,许多研究(夏正俊等,1989;朱明得等,1988;丁友珍等,1986)还指出了禾谷丝核菌以R.cerealisCAG-1融合群为主,立枯丝核菌以R.solaniAG-5融合群为主,但不同麦区所含融合群的数H和种类还略冇差异。(2)致病力:许多研究表明,不同融合群和同一融合群的不同菌朱存在着致病力分化现象。禾谷丝核菌CAG-1冇极强的致病力,立枯丝核MAG-5也冇一泄致病力,而其它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同属一•融合九(CAG-1)不同菌株还存

3、在强致病力菌株、较强致病力菌株、弱致病力菌株、无致病力菌株Z分。关于小麦纹枯病菌对其它主要轮作农作物致病力,一般认为,大、小麦丝核菌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互间均有纵横驰极强的致病力;小麦纹枯病菌不能侵染棉花,能侵染水稻、玉米,但致病力不强。(3)生物学特征:据周凯南等(1982)、李清铳等(1988)研究,小麦纹枯病菌丝小,宽度为3.72u;菌核较小,玄径约为2-4mmo菌丝生长坏境条件:温度范围为15-30°C,生长适温为20-25°C,低于5°C和高于30°C时生长受到抑制。最适pH值为6;最好的碳源是麦芽糖和蔗糖;

4、最好的氮源是硝态氮;光照以散光和黑暗为最好。2.危害产量损失与特点:(1)产量损失:纹枯病危害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时高达70%以上。产量损失轻重一麦株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密切相关。发病越早,病级越高;发病叶鞘和茎秆节位越高,产量损失越人。不同病级对产量所造成的损失变幅为5%-40%。、,且病级间差异显著。纹枯病导致产量损失最大的时期为小麦孕穗期,孕穗期病级高,此期发病不但严重降低千粒重,而且减少穗粒数。此外,与小麦品种和年度气候差异也密切和关。(2)危害产量构成因子的特点:千粒重降低是纹枯病危害导致产量损

5、失的首耍因子,其次是穗粒数下降。病级1-4级,千粒重降低变幅为2%-40%,病级间差异显著;穗粒数降低变棉为3.39%-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一些研究还指!ll,T粒重的降低是由于籽粒成熟延迟,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所致;穗粒数降低主耍是因为病害影响到小花分化及花粉粒和胚囊的形居,导致小花数和结实粒数的下降。而死革、死篥、枯孕“白”穗则是引起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特别严重的IB块,枯白穗"J高达20%,造成严巫减产。1.发病规律和影响发病的因素:(1)发病规律:纹枯病出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

6、、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门穗显症期五个阶段,一般在越冬前和拔节孕穗期出现2个发病高峰。冬前侵染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轆期内,病株纺较低,一般在io%以卜越冬静止期:越冬阶段气温低,病菌停止生长,病情不再发展。返青上升期:随气温回升,病菌活力增强,但病害增长仍缓慢,病斑一而向地上部分撤展,一面在株间发展。此时小麦处于拔节前期。拔节盛发期;病害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随着气温升高,病株率和病指迅速增加,水平方向表现为病茎数的增加及病菌由表及里侵染茎秆,垂直方向表现为纹枯病斑在

7、叶鞘上位置的上升。这时小麦处于拔节后期至孕穗阶段。抽穗后门穗显症期;抽穗后,茎秆变硕,病菌扩展受阻,病株率和病指均达到最高峰。虽然病害的发展趋于缓慢,但病害的严重度还在增长,出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此时小麦己进入抽穗灌浆阶段。此外,小麦纹枯病轻重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密切相关。王裕中等研究发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存在关联,病菌数量也存在两个高峰,时间较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do(2)影响发病的因素:影响小麦纹枯病发展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耕作栽培制度、品种抗性等。王裕中等、李华荣等研究认为

8、,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耍气象因索是温度,其次是西量,再次是用H,小麦拔节后,气温达到10°C-15°C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耕作栽培制度中茬口、播期、播量、施肥、杂草等均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种植感病品种、水旱轮作、播期过早、播种量过大、杂草狛獗、重施氮肥、忽视磷、钾及有机肥配合施用都有利于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