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

ID:46449353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3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_第1页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_第2页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_第3页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_第4页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克绍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灵枢·邪客篇》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甲乙经》“陷”作“满”。按:“陷”是“满”字之误)。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这是祖国医学对于失眠证病理、治则的最早论述。半夏汤也是治疗失

2、眠证最早的一张方剂。“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现代语简化为“阳不归阴”。阳之所以不得入于阴,是由于“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厥气又有虚实之分,于是根据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去其邪”而“通其道”。如果“阴阳已通”,就会“其卧立至”。这就说明,治疗失眠证的大法,重点在于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消除内因,是为了疏通阳气出入的道路,所以半夏汤方后注云,“汗出则已矣”。“汗出”,就是“阴阳已通”的证明。李时珍云:“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

3、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粘者,李时珍谓“能益阴气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可见半夏与秫米合用,粘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所以能达到“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半夏汤并不是治疗一切失眠证的必效方剂。因为五脏六腑的虚实不同,究竟是何脏何腑?阴、阳、气、血、痰、火、湿、食,何虚何实?怎样才能“去其邪”?怎样才能“通其道”?这里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分析,还有不少技巧需要掌握。不加分析,侈谈“引阳归阴”,是不

4、能应付临床极端错综复杂的失眠证的。下面列举古人的一些方治,作为举一反三的提本。《伤寒论》(新辑宋本)76条云:“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这是邪热结聚胸膈,以致阳不归阴。栀子清热除烦,豆豉辛甘微寒,宣发透达,能解表除烦,有引阳入阴的作用。《伤寒论》61条又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微,是下之后里阳已虚,不呕不渴无表证,是病不在三阳,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这说明这样的身微热,是

5、里阳虚导致阳不归阴。在夜间,已虚之里阳不外出与邪争,两不相涉,犹相安无事,而在白天,本来就身有微热,卫气又欲行于阳,这不但不能归阴,而且与势微之里阳更有表里分驰之势,所以烦躁不得眠。干姜温中,开里阴之结,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尤其是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一物就具备温通表里,接合阴阳的妙用。《千金方》治虚劳不眠,用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也是在里虚里寒的情况下,用以引阳归阴。以上几例,或有身热,或身微热,都说明是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所以是典型的阳不归阴。但是失眠证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

6、的本体叫做神,神是藏于心的。精神活动起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又是藏于肝的。所以失眠证从本的方面来说,虽然有五脏六腑之分,但若从标的方面来说,没有不通过心、肝二脏的。因此,失眠证除了伴有身热或身微热者当划入阳不归阴这一类型以外,还应当根据烦躁、怔忡、惊悸、舌色、脉象等,找出重点和特点,以心、肝两脏来分类。《伤寒论》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证是心火独炽于上,下缺肝肾之阴,所以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这是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以黄连黄芩泻上焦心经之火,鸡

7、子黄养心阴,白芍、阿胶滋下焦肝肾之阴。这是补水泻火,使水升火降,就会烦躁消失,安然入睡。如果是心火结而不降,不能与肾水相交,当用黄连泻心火,反佐以少量的肉桂,以纠正黄连之苦寒凝敛,使之有利于心火的行散。火下行,水就会上达,阴升阳降,取义于六十四卦之地天泰,故名交泰丸。心肾不交重点在于心火过盛的,以泻心火为主,以上二方为准则。若重点在于肾水不足的,心烦不如前者严重,应滋肾阴以制心火,宜六味地黄汤、丸,或其它补肾填精之药,久服以收功。这里滋肾阴只是手段,而其目的仍在于制心火,邵新甫所谓“壮水之主,静以制

8、动”是也。以上是交通心肾法。又有补脾养心法。因为脾主思,忧思伤脾必耗损心血,就会怔忡少寐,心悸不安,乍寐乍醒,脉涩神虚。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主证在心,病在脾,除清心静养以外,药物当以养荣益气之药补脾化荣,或少加清火、镇静之品,养心汤、归脾汤等,随证选用,并屏绝杂念,持之以恒,日久自能痊愈。或用鹿角胶一味,热酒化服,以血肉有情之物,更易收到益血填精的效果。以上是以治心安神为主,下面再讲讲治肝安魂之法。《金匮要略》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