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ID:46450443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3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_第1页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_第2页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斯徳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一、斯德哥尔摩效应的理解所谓“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被害者对丁•加害人产生情感,其至反过來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往往使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其至协助加害人。那么,斯徳哥尔摩效应究竞与何而来呢?让我们将吋间冋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esson和0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徳哥尔摩市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警方与之僵持长达130个小吋Z久后,凶歹徒放弃才得以打破僵局。然而事发后

2、几个月,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Z情。他们对警方釆取敌对态度,并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其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示并不痛恨歹徒,因为歹徒非但没冇伤害他们反而还照顾他们,这让他们感激不匕。更其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HhOlsson,并与她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件事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想要了解在斯徳哥尔摩银行刼案中,刼持者与人质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一宗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后來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

3、验中一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单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等筹。二、斯徳哥尔摩效应发生的条件当然,斯徳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就有可能遭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人质切实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并坚信劫持者掌握着生杀大权,而自己命悬一线,随吋都可能毙命。2、劫持者定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如,在他们生命垂危吋,给他们一些水喝等等。这是最关键的条件。3、严控人质的思想,并阻断一切不利刼持者自身的信息。通常情况是让人质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隔离,只与劫持者在一起。4、人质感到无路可

4、逃般的绝望。三、斯徳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1、投入导致自我合理化--认知失调论的视和认知失调论1957年山费斯廷格提出。该理论认为当我们的两套认知元素处于孑盾状态时,我们在情感上会感觉到不舒服,于是要想办法淡化这种失调体验。具体方法有:(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也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当个体的自我感(senseofself)与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时,失调体验就会产生。人们一贯追求的是这样三种口我感知:一致、稳定利可预测性的口我感知,对口身

5、才能的感知(即认为自己是聪明、能干的),最后是道徳良善的感知。如果个体做了使口身感到震惊的事情(不符合一致性的感知),愚蔬的事情(不符合才能的感知),或者引发罪恶感的事情(有悖于徳行高尚的感知),就会产生失调体验,这种体验作为--种动力驱使个体采取行为降低失调感。无论是人质、犯人、受暴妇女还是极端教派的成员,他们在与控制者之间的关系屮有多方血的投入:首先是情感投入。在受控期间,他们流了很多眼泪,且担惊受怕。任何苦难的经历都会产生一种联结的体abondingexperience),即使这种联结是不健康的。没有

6、人会对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加入的组织产生认同体验。其次是补会性投入。为了避免麻烦,受控对象主动冋避外人,或者施暴人限制他们和外界的接触,再次是亲密关系的投入。斯德哥尔摩银行中的女人质,与绑匪皆有性接触,在这种关系中,受害者的性自尊叉到挑战。最后是生活方式的投入。如果受害者与控制者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多年,他们逐渐习惯现有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之产生了路径依赖,不愿失去或改变。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制化。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吋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在19世纪中期,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的法令时,

7、许多美国黑人认为林肯背叛了他们。一些黑奴坚决不离开他们的主人,尽管法律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受害者在这种关系中的投入如此刻骨铭心,甚至改变了他们整个人生。如果受害者认为控制者是恶人,是令人憎恨的,那就意味着这些年來他们在一件无意义的事情上倾其所有(挑战了关于自身才能的感知),也意味着他们竟然和恶人维持着暧昧的关系(挑战道徳良善的感知)。如前所述,当个体感觉自己很愚蠢或者有负罪感时,就会体验到失调。为了避免失调产生的冲击,受害者宁愿相信控制者其实是个好人,他们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打了我(受害的妻子会这样想),或

8、者是他们的经历悲惨,让人同情,是我们肝陋的补会对不起他们(人质会这样想)。(二)再范畴化■…社会认同论的视角原來的内群■■外群成员如果因为情景的需要或形势的紧迫,就会将先前的内群…外群纳入一个新的超然范畴。这样一来,以前的外群成员就成为内群成员,共同的内群认同会降低预先存在的群际分化。这是一种再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原先存在于群际之间的偏见和敌意,建构新的内群认同。在绑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