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

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

ID:46461609

大小:6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4

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_第1页
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_第2页
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综论摘要:苏轼是宋代词坛的领袖人物,苏词研究也是学界的一个热点。本世纪以来的苏词研究在“'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和“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三个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特色,配示了苏词研究在新世纪的承传和创新。关键词:苏词研究现状成就苏轼是宋代词坛的领袖人物,苏词研究也是当今学界的一个热点。对于上一世纪的苏词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作过很好的总结和评价,I佃本旺纪以來的苏词研究,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评判,有感于此,我们拟以2001年至2009年苏词研究的论著作为观照点,探讨

2、本世纪以來苏词研究的继承、拓展和新变,进而探求本世纪苏词研究的方向及进程。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2009年,国内各级各类刊物共发表关于苏词研究的论文700余篇,出版的苏词研究专著有18部,广泛涉及苏词的资料整理、考辨、鉴赏、诠释等各个方面。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的现状和成就,我们拟从“'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这三个方面來深入总结和评价本苏词研究的状况。一、"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在占今学人对苏词的评价中,“以诗为词”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评

3、判。历来词界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轼对词体形式和内容的拓展,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加以赞扬和肯定,而在“以诗为词”具体内涵的理性判断方面显得相对曲弱。“以诗为词”最早是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提岀的。在宋代并没有作为一个固立严密的词学概念來使用,但是因为苏轼词在词坛的出现,“以诗为词”就成了两宋学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本世纪以來的苏词研究论著,除了继承前辈学者的观点,高度赞扬苏轼的“以诗为词”以外,也尝试了从更多角度来思考和探究“以诗为词”这一观点,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首

4、先,出现了一些対苏词“以诗为词”作更深入、多旳度思考的成果。这类成果如敖显斌《苏轼“以诗为词”浅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1期)一文,在肯定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成就的同时,指出苏轼的“以诗为词”虽然兼具内容与形式两方而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从狭窄地表现士大夫的爱情生活扩展到广泛反映士大夫其它方面的生活,由于要与这种内容相适应,词作的语言和风格依旧处于士人夫的美学观点支配下,仍受到观念中保守落后的成分的制约。除此之外,陈广学《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

5、年笫3期)一文认为,历来对“以诗为词”的研究只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冇充分注意到词与诗的差异性。他认为正是词的音律特征决定了词的形式,这是词冇别于诗的本质特征,而苏轼从根本上把词当作“长短句诗”,作为自由地抒情言志的载体和工具,存在着使词诗化、颠覆词休独立性的倾向。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对苏词“以诗为词”的深层次思考。其次,摆脱站在词的基点上去探讨“以诗为词”的思维定势,转而从苏诗方面入手来深入探讨苏词“以诗为词”的重要意义。这方面成果的代表是莫砺锋《从苏词苏诗Z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

6、2002年第2期)-•文,作者把苏诗、苏词相比较而论,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三方面进行对照,进一步肯定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作者认为苏轼的确对词的诗化作岀了很大贡献,但并不意味着他笔下的诗与词毫无区别,苏轼也确实借鉴了诗体在题材范围Z广阔性和风格倾向之刚健性这两个优点对词体进行改造,但他并没有忽视词体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质,他的“以诗为词”对词体发展史的影响是具有重人意义的。这样的研究让人耳口一新,结论是有说服力的。此外,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中国文学

7、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进一步将苏诗、苏词进行比较,从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在诗词分界的前提下,苏轼的“以诗为词”体现了对“诗庄词媚”传统既打破乂遵循的两重性,以及既想超旷乂在超旷屮隐现怨烘Z情的两重性。也是独具只眼。最后,本世纪对于苏词“以诗为词”的评价,述出现了“本色”、“非本色”之争。如吴清伙《词Z“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作者通过论述“词这种合乐而歌的文体到底有没有一种恒一

8、不变的本色标准?”“宋人心目中的词之本色究竟指哪些东西?”“苏轼的词为什么被认为是非本色?”等问题,否定了苏词“非木色”之说。还有研究者将苏词的“以诗为词”与“豪放”相比而论,探求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如王俊《苏轼“以诗为词”与“豪放”之关系辨》(《理论观察》,2007年笫4期)一文就是如此,作者认为,在“以诗为词”和“彖放”这两个概念流变和靠拢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渗透,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前者是就词的创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