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评价(2)

食品感官评价(2)

ID:46474978

大小:148.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24

食品感官评价(2)_第1页
食品感官评价(2)_第2页
食品感官评价(2)_第3页
食品感官评价(2)_第4页
食品感官评价(2)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感官评价(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食品质地学基础质地(texture)一词原本是指织物的编织组织、材料构成等概念。随着对食品物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品从入口前到接触、咀嚼、吞噬时的印象,即对口味口感,需要有一个语言的表现,于是就借用了“质地”这一用语。质地一词目前在食品物性学中已被广泛用来表示食品的组织状态、口感及味感等。研究食品质地的表现、质地的测定和质地的改善等,也逐渐成为一门科学,称为食品质地学。第一节食品质地的概念一.食品质地的定义较早对食品质地进行定义的是Matz,他认为“食品的质地是除温度感觉和痛觉以外的食品物性感觉。它主要由口腔中皮肤及肌肉的感觉来感知”。后来

2、Kramer又提出手指对食品的触摸感也应属质地的表现。近来比较统一的见解是,食品的质地是与以下三方面感觉有关的物理性质,即:①用手或手指对食品的触摸感;②目视的外观感觉;③口腔摄入时的综合感觉,包括咀嚼时感到的软硬、粘稠、酥脆、滑爽等。二.食品的食味与质地一提到食品的食味,人们通常联想到酸、甜、苦、辣等,这些由化学组成所决定的因素。然而,近来一些研究表明,决定食品食味的因素中,食品的物理性质甚至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松本等人对16种常见食品进行了消费者的心理调查。把食品的食味影响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软硬、粘稠、酥脆性、滑爽感、形

3、状、色泽、温度等;化学因素包括:甜、酸、苦、咸、涩、香气等。结果发现:除了酒、果汁、腌渍菜等少数几种食品外,约占2/3的大部分食品,决定食味感觉的主要是物理因素。尤其是米饭、豆腐、汤圆、饼干等主要食品,化学因素对食味影响的比重只占20%左右,而物理性质的影响占70%左右。物理性质中主要是这些食品的质地。对于食品的质地,原本是一个感觉的表现,但为了揭示质地的本质和更准确地描绘和控制食品质地,仪器测定则成为表现质地的方法之一。把对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称为主观评价法(subjectivemethod);把用仪器对食品质地定量的评价方法称为客观评价法(ob

4、jectivemethod)。第二节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食品的感官评价,主要是以消费者的嗜好为设定标准,通过由人组成的评审组(panel),对食品观察品尝,并给以嗜好性的评价。由于食品的嗜好性日益成为食品品质管理和开发的重点,而且影响嗜好性的因素中,食品质地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感官评价也成为研究食品物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感官评价是人的感觉器官(sensor)对接触食品时各种刺激(stimulus)的感知,还有对这些刺激的记忆、对比、综合分析等理解过程。所以,感官评价还需要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人的感觉大体上分为8类,如表3-2-1所示。通常所说

5、的五感是指表中所列的前5类感觉。嗅觉和味感都是由化学刺激引起的感觉,因此称为化学感觉。味感通常分为酸、咸、甜、苦4种基本味。柠檬酸、食盐、糖、奎宁,可以认为是这4种基本味的代表。除了以上4种味以外,在食品中还有常说的一种味,是氨基酸(谷氨酸钠)、核苷酸等表现出的美味。这种美味在我国专业书中还没有相应妥帖的词条。有些文章称此为“鲜味”,可能出自“海鲜”的联想。考虑到“鲜味”易与水果、蔬菜的鲜味混淆,故此将“鲜味”称为旨味。随着食品品味的提高,调味料科学的进步,旨味成为味感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旨味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旨味是独立于其它几种基

6、本味的特有味道;也有人认为,它是由以上4种基本味合成的感觉。辣味和涩味也是人的重要味觉。但一般认为辣味、涩味是由于刺激舌表面神经末梢而引起的痛觉综合反应。例如,葱、蒜、辣椒等辣味不尽相同。而且在英语中,辣味——“hot”。除了以上化学感觉之外,物理感觉也很重要。例如,吃米饭、面条、饼干时,这些食品质地给口腔的适口感成了判定食味的重要因素。这些物理感觉包括对食品破断强度、粘稠性、流动性、颗粒大小和形状、弹性等的感觉。因此,探明以上感觉的机理及其敏感性,是感官评价研究的重要基础。二.感觉的敏感度人的感觉敏感程度可以用识别阈(differentialt

7、hreshold)来表示。所谓识别阈,就是人的感觉可以识别的两个不同刺激差别的最小程度。由于食味的感觉包括不同因素,所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识别阈。(一)味觉识别阈对于4种基本味觉,用浓度识别阈表示。即以盐酸或柠檬酸、食盐、砂糖或葡萄糖、氯化奎宁作为酸、咸、甜、苦4种基本味的代表物质。用口腔感知这些物质的最小浓度,作为各种味的识别阈。具体做法是,把以上物质分别配成尝不出味的低浓度溶液,然后逐渐增加浓度并品尝。把开始能够感到味时的浓度作为上识别阈;反之,把感知程度逐渐减少,直至开始尝不出味的浓度,称为下识别阈。取上、下识别阈的平均值作为人的味感识别阈

8、,如表3-2-2所示。由于旨味、辣味、涩味目前尚无明确的代表物质,其识别阈还没有统一的见解。即使对于4种基本味,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其感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