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

ID:46475248

大小:7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4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_第1页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_第2页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_第3页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_第4页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調查研究ir.I=l摘要:作為水族傳統體育文化重要內容的原生態傳統體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頑強地保留著,在數百年歷史的演進中產生變異,在困境中艱難傳承。在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文化整體保護是重要的傳承策略,村落民眾參與是傳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體活動是主要的傳承場所,村落經濟基礎是傳承的重要保證,民族文化產業化是傳承的有效途徑關鍵詞:水族;村落,傳統體育;舞蹈;中圖分類號:G81206.73.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6959(2011)05・0498・04一

2、、水族村落傳統體育考察的意義把村落作為一個整體的小社會進行觀察和分析,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研究中的一種傳統方法。由於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民族差異性,從宏觀理論的角度進行研究實際運用價值難以保證,這就隻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來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是將典型的水族聚居村落作為研究背景,從個案分析和實證研究的角度,瞭解水族傳統體育在原生地的生存狀態,完整地觀察到水族傳統體育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脈絡,探討水族傳統體育在村落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特征,以促進水族村落傳統體育發展與文化繁榮,為我國村落少數民族傳

3、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二、研究對象概況中國水族聚居以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最為集中。該縣總人口31萬,水族人口占63%,是全國水族總人口的53%,也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怎雷村位於三都縣城東41公裡處的都江古鎮,村域面積5.28平方公裡,全村分為上、中、下三個自然寨,共212F979人,其中水族129戶,639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5%,主要集中居住在上寨。“怎雷”系水語音譯,意譯為高山腳下的寨子。怎雷上寨依山就勢坐落在半山腰上,民居沿山體等高線佈置,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層層疊疊的梯田、鬱鬱蔥蔥的

4、山林、熱情好客、純樸敦厚的水族山民,使這裡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構成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優美畫卷。2006年6月該村被列為省級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寨。作為省級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寨,其村寨聚居形式保持完整,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傳統體育保存完好。因此,作為個案研究水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三、怎雷上寨傳統體育舞蹈的考察與分析(一)水族傳統體育與傳統舞蹈的歷史淵源傳統體育和傳統舞蹈同屬於人體藝術文化,傳統體育主要是以強健身體和在競技中取得勝利為目的來支配身體動作,而民族舞蹈則主要是以表

5、達情感為出發點,以情感需要來支配身體動作,即傳統體育所要張揚的是一種雄健的人體美,傳統舞蹈所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相對講求審美愉悅的柔和美,是為瞭垃吳人並自娛”。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有著很多共同點,最突出的是他們都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能夠明顯地反映出其民族性格特點。水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自古就結下瞭不解之緣,萌芽狀態的體育與舞蹈、音樂、遊戲等都處於混沌不分的狀態,都伴隨著生產、祭祀、戰爭而活動。在水族的“鬥角舞”中表演者頭戴牛角相抵做出各種旋轉、騰跳、翻滾等動作,更側重於展現人體的運動美,動作幅度和動作量不

6、亞於部分體育項目,可以說既是體育又是舞蹈,孩童們在舞場邊上手拿牛角面具相抵嬉戲玩耍的遊戲則更像是一場體育活動,而體育與舞蹈的融合是文化自覺的行為和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將肢體語言熱情奔放、粗擴豪爽、節奏強烈、展現人體的運動美、健身效果良好的水族傳統舞蹈歸類為傳統體育舞蹈(二)怎雷上寨傳統體育舞蹈傳承的歷史軌跡歷史上都江沿岸地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曾有一支舞隊,傳統舞蹈在上寨更為盛行,當時的舞蹈表演活動是其族群的標識之一。"銅鼓舞”水語叫“丟壓”,是溉銅鼓”的意思,它源於古代祭典活動,從祭壇演變為民間的日常舞蹈,

7、據傳至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鬥角舞”水語稱為“貴都刀”,相傳遠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鬥牛“吃牯臟”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於是用竹蔑編成鬥笠,用木頭削成水牛角的樣子,安在鬥笠頂端兩側,做成牛頭,人各拿一個,模仿牛相鬥的架式,跳起瞭"鬥角舞”。蘆笙,水語稱為“補印”或者“補謬”。宋史《南蠻傳》曾記載水族蘆笙舞作為貢舞進入宮廷演出的歷史。蘆笙舞,是水族舞蹈中最獨特、最典型,也是最熱烈的藝術表演,僅舞曲的調子就有40餘種,多與生產生活相關。例如,撒秧調、紡紗調、敬酒調、哭靈調、子孫發達調等;長期以來傳

8、統舞蹈在水族村落自由發展,多在節日、祭祀或喪葬時演出。“文革”時期,破“四舊”運動使傳統舞蹈的表演活動一度停止,銅鼓也被沒收,其傳承受到嚴重阻礙。20世3G紀80年代初傳統舞蹈的表演開始恢復,銅鼓舞經整理加工後,1982年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優秀獎。進入21世紀以來,各級政府更加關註民族文化的傳承,2006年6月怎雷村被列為省級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寨,政府對其民族文化資源實施瞭整體保護,出資在上寨修建瞭表演時的圓形舞臺,並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