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

ID:46552015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5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_第1页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_第2页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_第3页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_第4页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光伏逆变器电感元件及其技术趋势【大比特导读】木文通过对光伏并网系统的总结,分析了从小功率微逆变器到集中式发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等各种电路拓扑,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并网逆变器对其核心电感元件的特性要求;并针对现有电感存在的性能缺陷,提出了一套利用混合磁路技术、磁集成等技术进行新型高性能电感设计的解决方案;新方案的特性在体现欧效和美国加0前言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油价的持续高位上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Z-0在大力开发可再生型能源的浪潮Z中,太阳能发电技术因其优越的环保性、易于大容量、规模化等特点,止越来越受到广

2、泛的重视。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把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力高效注入电网,pv逆变器的变换效率,是近年來业界最关注的技术课题之一。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大规模数字控制技术等电力电子各领域的技术突破,作为储能滤波元件的光伏功率电感,正越来越成为影响系统电力转换效率的重要瓶颈。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电感的损耗,不得不人最消耗铜材和昂贵的高性能磁性材料,成为整个逆变器中最昂贵的元件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根据各种pv逆变器的基本电路架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其相配套使用的电感元件的性能耍求和冃前被广泛采用的电感元件的优缺点

3、,结合现有磁性材料的最新成果,提出用混合磁路及磁集成技术等电感设计手法,來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光伏逆变器的分类并网式光伏逆变器因其实际应用的功率等级的不同,其电路架构及其丄作机理也不仅相同。根据光伏逆变器的功率等级,大体可以将并网光伏逆变器分成下列四个大类:微逆变器、住宅型光伏逆变器、商用中功率逆变器、集中式发电站逆变器。2微逆变器及其核心磁元件由于太阳能组件因安装的位置、乌云状况、周围树叶等阴影的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各个组件所产生出的电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散。如果把它们都串并联在一起,就会出现犹如新I口电

4、池组合使用的不良效果。一般电池而积的2〜3%被阴影覆盖时,总的发电量常常会岀现高达20%的下降(1),这严重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能。为此,微逆变器专门对单一的电池组件进行独立的并网发电,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问题,此方案一经问世便广受青睐。但一个家庭电力,往往需要十儿个或更多这样的独立逆变单元,因此该逆变器能否实现高效率低成木化就成为影响该系统广泛应川的重要制约因素。0卿釜貂No.1Big-bit中国电子制造业资讯平台电子变压器与电感网微逆变器如下图Figi,Fig2所示⑵,是比较典型的两种并网发电拓扑。图1中首先釆

5、用两个交错式临界工作方式的升压反激式变压器,将具占空比按照正弦波半波规律,通过单级电路的电力的正弦化、隔离升压和MPPT(MaximumPowerPointTracker)控制滤波,然后再全桥半波工频换相滤波,高效地实现了低压直流的直接并网发电。这是冃前最具有潜力的微逆变器工作方式乙一。图2则是通过全桥隔离升压、滤波,其后再进行全桥逆变滤波并网的2级电路常规方式。这种方式的明显缺点就是需要较多的磁元件,且高频开关器件过多,成木和效率方面优势不足,且电路为了简化,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硬开关驱动,这样隔离主变压器的漏感要非常小

6、,一般不得不采用多层电路板扁平变压器结构,使得其寄生电容人,成木高,EMI也比较难处理。对于主流的CRMInterleave拓扑,核心磁元件有两种,反激电源变压器和交流滤波电感ACL。对于反激电源变压器FBT(FlybackTransformer),由于其工作在临界模式的数百KHz的工作频率,因此此类变压器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采用高Bs、高频低Pcv损耗的铁氧体磁芯;2)为了降低变压器的损耗,需要采用人有效截而,低磁路长度的设计来控制磁损耗,常用的磁芯冇PQ,RM等薄型或是定制化的优化形状的产品;3)授大限度

7、控制变压器漏感,采川良好耦合的绕线构造;4)绕线内阻尽可能小,同时还必须要注意集肤效应及气隙漏磁造成的铜线涡流损耗图1CRMInterleave微逆变器拓扑图2全桥式微逆变器拓扑对于微逆变器示级滤波的ACL,由于其纹波电流相对较小,一般采用高直流偏置、高频特性较好的Highflux或性价比更好的NPF环形铁硅材料⑶。3住宅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核心磁元件目前被广泛采用的非隔离并网住宅型光伏逆变器,其功率基木上为1.5K旷6KW左右。为了实现高的性价比并最人限度地提高电源的转换效率,业界其至采用了SiC半导体、H5拓扑、3电平

8、拓扑等各种新式技术(4),但其最基本的拓扑不外乎如下图Fig3,Fig4两种:图3单Boost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拓扑图4双Boost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拓扑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基本上是出于逆变器以及发电系统的成本和效率考虑:1)单机功率比较小(1.5~3KW)的PV,一般釆用单一Boost的MPPT控制;2)单机容量超过4KW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