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

ID:46565877

大小:19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5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七(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年山东枣庄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七)温馨提示:1.请考生将各题答案均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历史试卷,总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2.《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其中“日色欲尽花含烟

2、,月明欲素愁不眠”是唐代诗仙的名句。他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3.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有一项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它的作者是  A.宋应星B.贾思勰C.徐光启D.李时珍4.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西安事变5.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西安事变④重庆谈判(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6.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

3、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以阶级斗争为纲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7.名画《向日葵》,1987年日本安田公司以2250万英镑的高价买下了它。创下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这幅名画的作者是()A.达·芬奇B.梵·高C.莫奈D.毕加索8.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B.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C.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

4、政治体制9.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句话评价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三国协约C.雅尔塔体系D.三国同盟10.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作品是()A.《俄狄浦斯王》B.《天方夜谭》C.《荷马史诗》D.《神曲》11.“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但丁的文学作品B.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C.牛顿的运动三定律D.梵高的绘画12.亚历山大二世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使19世纪后期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5、展明显加速。这个最大瓶颈指的是()A.资金匮乏B.封建农奴制C.土地自由买卖D.劳动力不足13.《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B.遏制苏联称霸世界C.控制欧洲、遏制苏联D.复兴欧洲、干涉中国14.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下列应对全球化措施不正确的是()A.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B.趋利避害因势利导C.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坐观全球化,实行贸易壁垒1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

6、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A.区域性组织活跃B.两极格局瓦解C.多极化趋势加强D.霸权主义盛行二、材料解析(16小题12分,17小题12分,18小题11分,共35分)16.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摘目《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

7、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是如何“改错”的?(2分)(2)材料二中罗斯福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罗斯福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罗斯福实行的措施对现在的美国经济有什么借鉴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是如何调整“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2分)(4)以上所实行的三种政策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