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七部分

《前方》教案七部分

ID:46572499

大小:37.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5

《前方》教案七部分_第1页
《前方》教案七部分_第2页
《前方》教案七部分_第3页
《前方》教案七部分_第4页
资源描述:

《《前方》教案七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前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学习文章中联想和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体悟文章立意,并作出点评。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二、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三、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

2、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朴树的《平凡之路》)刚刚给同学们听的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正如歌词中所写的:我曾经拥有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人生的路无数次让我们欢笑与流泪,让我们失落与忐忑,然而冥冥中这条路也是我们唯一要走的路。人生中有些东西,可能回游离于视线之外,但始终寸步未离你的心间。明天依旧,路途遥远,而我们都在路上,奔向前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张照片,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有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

3、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同学们对这幅画的理解是这样的,曹文轩先生呢也观察了这幅图,并由此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前方》。(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代表作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细米

4、》《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三)简介摄影散文介绍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展示,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直观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灵活。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动物世界、

5、舌尖上的中国)(三)检查预习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抛锚(máo)(一)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作者对这张照片的直接描述。(第1、8、10、12段,并总结:车——破旧、简陋、拥挤不堪,人——惶惑与迷茫)2.请同学们再迅速浏览一遍文章,看看课文是如何划分段落的? (第一段(1):由照片引出话题;第二段(2-11):展开联想,抒发感触;第三段(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3.简单分析第一段:从照片切入(“他们去哪儿”,“他们”指

6、谁?),提出离家(归家或远行)这个主题,说明大家都正在路上,由照片的到最初的体验。4.第二部分分析(1)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抒发了感悟?(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③人的悲剧性实质)(2)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个观点,为什么作者会得出这个观点,引起人们产生离家欲望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依据课文分析概括一下。(原因:第3、4段:迁徙的习性;第5段:外界的诱惑;第6段:无奈的压迫;第7段:前方的召唤,分别分析补充,如人类第一

7、次大迁徙是为了吃海鲜、毕业生一味向往北上广、家庭的压迫等)(3)对第七段中的“前方”进行分析理解,请同学回答,文中的“前方”指的是什么,与课题《前方》的含义有何不同?(第七段中的“前方”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它等同于理想,理想在召唤我们前进,奔向我们的精神目的地、精神家园。课题《前方》一方面。以照片为例,既指路和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虚实结合。)(4)请同学回答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作用,把读者思绪从联想感悟中拉回到摄影作品中,再围绕作品展开另一个观点的解读、鉴赏、议论和抒情。)(5)第9自然段中,“路连接着家

8、和前方。”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 (不是单纯的道路、大街小巷,是人生之路。)(6)如何理解“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句话? (人的肉体在家里,可是灵魂找不到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