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ID:46573190

大小:44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5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_第1页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_第2页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_第3页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_第4页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

2、,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致知: 正心:修身: 齐家: 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

3、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4、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5、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

6、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思考: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2、做《初中语文作业本》练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