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ID:46591359

大小:435.4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52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第22卷第6期297美白中药与植物药的研究进展舒树苗1肖峰2潘勤2(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天津300193;2.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天津300457)摘要皮肤美白剂是通过作用于皮肤黑色素的形成、代谢途径的某个阶段,能够显著控制、抑制黑色素生成且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植物药与中药以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低等优势已成为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就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当归、甘草等美白中药以及黄酮、香豆素、二苯乙烯类、多糖类等植物提取物的美白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美白当归甘草二苯乙

2、烯海藻多糖花容月貌、面白如玉,自古为人们所向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皮肤白皙与润泽,因此,具有防止色斑、色素沉着的美白化妆品及皮肤美白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国内外化妆品生产商和研究者的重视。植物药与中药源自天然,其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且经济有效,在美白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当归、甘草等美白中药,以及黄酮类、香豆素类、二苯乙烯类、多糖类等植物提取物的美白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1黑色素形成与美白机制黑色素细胞存在于人体表皮的基底层[1]。在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在酪氨酸

3、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氧化为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5,6一二羟基吲哚、吲哚一5,6一醌,进而形成色素颗粒[2]。祖国医学认为黑色素的形成是由于气血阻滞、肝气郁结、肾阴不足、劳伤脾土等原因,采用具有补血、活血和理气作用的中药,通过养血、活血、舒肝解郁来减少黑色素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黑色素的形成除遗传因素外,还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大气污染等以及体内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影响。美白剂是指可降低皮肤色度或减轻色素沉着,以达到皮肤美白目的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酪氨酸酶是催化黑色素生成的主要酶[3]。皮肤美白剂是通过作用于皮肤黑色素

4、的形成、代谢途径的某个阶段,能够显著控制、抑制黑色素生成且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传统美白剂如氢醌和汞盐,能达到迅速美白效果,但其毒副作用大,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永久脱色和接触性皮炎[43;长期使用曲酸具有细胞毒作用,并可增加卵巢细胞染色体互换及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但曲酸衍生物美白作用更强,且毒副作用更小,目前的美白化妆品多以此为有效成分;熊果苷作用温和,但使用剂量过大有和曲酸相似的毒副作用[5]。为了开发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具有很好美白效果的草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美白中草药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功效的中药是常用的美白中药,如当归活血

5、生肌、抗菌消炎、补水增白,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活性组分,对皮肤有美白作用;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消瘀血,其化学成分为内酯、生物碱、挥发油和维生素,具有抗皮扶衰老和增白作用;丹参可治疗多种面部皮肤病,有祛瘀生新、活血除烦之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醇类、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有抗皮肤衰老、美容增白功效。此外还有桑白皮、甘草、芦荟、红景天、银杏、木瓜、白芷、五加皮等,其美白作用已经通过现代药理学的验证,证明这些中药提取物大多对酪氨酸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很好的美白作用[6’7]。王等凹1应用多巴色素法

6、比较20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芦荟、熟地、当归、桔梗有很强的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李等凹3采用酶活性法对6种中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白附子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蒺藜,当归、白芷、银杏、茯苓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有报道表明中药提取物不同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可呈现不同作用,如白芷、生地、骨碎补、乳香、紫草、虎杖、豚草、胡椒、决明子表现出高浓度激活低浓度抑制的双相作用,白茯苓、甘草、白芍、细辛、苍术、生商陆、桂枝、北沙参、防风、荜茇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的双相作用[10’¨]。川芎对酪

7、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文献曾出现抑制与激活两种截然万方数据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第22卷第6期253不同的报道,因此,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其产地、采收季节、加工方法、药物浓度及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有关。3美白植物活性成分3.1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已经被研究证明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魏等[1幻对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也增加。Chang等[1胡对大豆异黄酮同系物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进

8、行比较,结果表明C一6和C一7位取代的异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位取代的同系物,作用强度是酒曲酸的6倍。Soo等口41从苦参中提取出槐黄烷酮G(sophoraflavanoneG)、苦参啶(k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