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

ID:46641641

大小:1.79 MB

页数:291页

时间:2019-11-26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_第1页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_第2页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_第3页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_第4页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性空法師講《大念處經》1【推薦序】修習四念處習慣成自然二○○二年冬,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修二十天。禪修期間,禮請性空法師指導、教授《大念處經》,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大眾師禪修精進、聞法歡喜,乃將法師講授的內容結集出版,名為《念處之道》,以饗同道。法師講授的《大念處經》是取巴利藏《長部‧第22經》的版本。在巴利藏還有另一部《念處經》,在《中部‧第10經》,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在闡述四念處。而前者與後者不同之處,在解說法念處的四聖諦部分,有更詳盡的說明。四念處又譯作四念住、四念處觀或做四意止、四心意所止。

2、四念處即: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種修行法門都是以捨離煩惱為修習的過程;而重要的是四者的關係密切,不論修習任何一個念處,其他三者都會一起出現,並且結合在一起。佛陀所以分成四個念處來教導,是方便修行者,強調由那一念處下手,從身、受、心、法為所緣來捨離煩惱。在《大念處經》的開始,佛陀對比丘說:「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此唯一道路」,在漢譯作「一行道」、「一乘道」、「有一道」、「一入道」,各個詞彙或許文字不盡2《念處之道》相同,卻共同的指出,「四念處」作為「

3、一道」、「一入道」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修四念處可以入什麼道呢?《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有說:「有一入道,淨眾生行,除去愁憂……云何為道?所謂聖賢八品道。」(《大正藏》,冊2,頁568上)可見四念處是入八正道的要門。性空法師指出:「中道指八正道,八正道要靠四念處的修鍊才能成熟,四念處是八正道的加行。」由此可以歸納出四念處與八正道、中道、四聖諦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所謂四念處、四諦、八正道等都是同一道,如巴利藏《無礙解道》所說:「八支道中勝,四諦理中勝,離欲法中勝,此實唯一道。」不過是隨著修道對治著重點的差異,各有開合之別罷了。由八正道的

4、修行,出家眾由此更擴展為三十七道品,而在家眾由八正道的正確修行而成就波羅蜜。此唯一的道路最後的歸趣是涅槃,誠如法師說的「涅槃是無為無漏,八正道是有為無漏。」,「修習四念處、八正道就是涅槃的加行,是從世間道進入出世間道──涅槃的加行。」所以四念處是一整套的修行方法,是實現涅槃的法門!法師語重心長的勉勵行者要培養修行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讓修行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繼續《序》3留在這個習慣上,讓它日新又新!」強調修行不是只限於封山禪修,不是只限於禪堂、坐姿的特殊狀況,應該是任何時候、任何場域、任何姿勢都要保有修行的習慣。因為禪修是個不斷的、連

5、續的實踐過程。法師具有實修親證的經驗,同時對巴利藏相當嫻熟,隨手拈來句句充滿法味。因此,將錄音轉成文稿詳實記錄整裡,剛好見愷法師從緬甸禪修歸來,費心的一一訂正、加註、審核並編輯,讓本書能及早問世。本書可提供同道修四念處觀的參考,是禪修者極佳的導引手冊。以為序。悟因2003年9月4《念處之道》【自序】正念之道如果《轉法輪經》是傳統中所認為修習覺悟的準則與基礎,《大念處經》則是佛教任何修行方法的基石。無論我們追求什麼法門,如果這個法門是要引導我們對「無我」教義的了解,與進入佛教哲學的核心,我們就必須結合正念的修習,就如《大念處經》中所開示

6、的方法。依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從煩惱中解脫的過程──是由怖畏「我(ego)」對我們控制力,從恐懼與污染心共處而掙脫,進而邁入無有「我」束縛的解脫境界,即是練習正念方法的過程。這個練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發展與維繫心的一境性。善心專注於一境的情況就是藉著作意習慣專注於所緣,它能使禪修者淨化他的心,如此他能直接地知見事物的真實相,不帶有扭曲的假相──由「我」因貪愛的所緣所產生的概念。這種獨特的專注功能,可以使心實現所有正念的作用,包括一切沒有作意於任何固定所緣的世間現象。當下自然地保持對無常的覺知,藉由作意將心專注於所緣境上,不需要什麼力量

7、,心持續平穩地洞察每一念與每一剎那生滅的所有現象。這種不判斷、回應的單純覺知,為佛教禪修的核心,是所有修習覺悟,以及修習止與觀的方法。當正念成為心持續的力量時,心就不會在所緣境上漂浮不定;此時,禪修者能夠平衡所有善心《序》5所,這是開啟契入高級的止與觀的修習方法。前者可使心處於最深的定境中,而後者則可使禪修者完全且永遠斷除心中蒙受由「我」所生煩惱的恐懼。如此,藉由不間斷地修習正念所生的力量及引導,正定與正知在善心持續地轉向善境的基礎上開展。這種方法的練習與高級止與觀的練習不同,它並不需要任何特別的條件;例如,身心要遠離不善境。比丘與居

8、士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情境中練習。如果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心就會自然趨向於善行,且所有的善行也將與心形影不離。由於不斷練習正念,由感官與認知所經驗的世界素養,將使禪修變成一個自然的活動。這方法將使心淨化。因此,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