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

中医学基础-绪论

ID:46644754

大小:8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6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理论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从古至今,中医学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的形成时期。医学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和生产劳动屮的医疗实践。从远

2、古到春秋时期,是中医学的经验积累由低到高、由个别到一般的时期。此时的屮医学还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古代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古代科学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气象、农业等多学科知识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古代医家把零散的医疗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形成理性认识,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哲学基础。从战国到汉代,古代医家经过对医药经验的总结提升,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标志是《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

3、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著作的相继问世。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共收集医学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等问题。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方面。许多内容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食管与肠管的比例是1:35,基木接近现代解剖学的1:37o该书在阐述医理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2.《黄帝八十一难经》

4、亦称《难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秦越人所作。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问题,特别是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较《内经》尤为详细。全书共提岀81个问题,故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进一步完善了《内经》的理论体系。1.《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宋•林亿等整理出版时,分为《伤寒论》和《金贋要略》两部分。《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全面阐释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康复等。《金廣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对内伤杂病进行证候分类,详细论述了中医内科、妇科等40多种

5、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药等。《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味,分上、中、下三品,并以寒、热、温、凉分四性,酸、苦、甘、辛、咸分五味。该书为后世中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之后,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学逐渐充实和系统化。晋•王叔和著《脉经》,是第一部

6、脉学专著。书中提出浮、洪、滑、数、紧等24部脉的脉象形体和主病;提倡“寸口诊法”,提出了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与脏腑的相应关系,如左寸主心与小肠、左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右关主脾胃、左右尺主肾与膀胱等,发展了脉学理论。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发展了经络、脸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详述方剂分类及处方适应证,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并提出了“大医精诚”的医徳标准。在中药学方面,唐•苏敬等主持编

7、写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844种。《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为我国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方剂学方面,如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王秦的《外台秘要》等,汇集了历代名方和一些海外传来的方剂,使汉唐的许多名方得以传世,是现代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资料。2•宋、金、元时期该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中医学流派的形成,并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中药学、方剂学不断发展、完善。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岀三因学说;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

8、《证类本草》,载药1748种;著名的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载方近两万首,集宋以前的大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