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ID:46663803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_第1页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_第2页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_第3页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高屮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屮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地理技能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形成。那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探究呢?高一学生在地理基础方面还是很薄弱的,在从事地理探究学习时,由于缺乏探究经验,再加上受时间的限制,若由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学习,是很难顺利完成

2、教学任务的,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但要说明的是,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并不直接施教,而只是捉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即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教学事例和程序,自己寻找答案;由学生依据教师给定的概念或原理,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从而完成教学冃标。由上述可知,地理探究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的质量,在于教师的提问能否揭示学生地理认知中的孑盾,能否引起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能否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能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而所有这些,都围绕“问题”凸显出来一一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进行探究性提问,就要求教师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1.课程内容问题化,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丰认知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屮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教材只给了一幅《地球自转

4、的线速度》图和一句话:“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仅凭这些远不能使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准确的掌握。为此我在教学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什么叫线速度(物理学知识)?用公式怎样表示?根据“地球口转线速度图”怎样列出赤道、30°n、60°n、90°n纬线上的线速度计算公式?分析这四个数值之间的大小有何关系?总结出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规律?地球上任意纬度上的点的线速度与赤道上点的线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假如我站在原地不动,在随地球自转运动时,我的头和脚的线速度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不同纬度线速度一定不同吗?如

5、30。n和30°s线速度。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确理解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并且进一步理解到,即使在同一条纬线上,海拔高度不同的地球表血的自转线速度也不相同。1.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因此就具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比初屮学生史为开阔,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的问题。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対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的学习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

6、力的迁移。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掌握等高线的知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上课时,我把学牛每四人划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一定数量的黄沙,讲台上也放适量的黄沙。首先,我自己先堆出一座"山峰”,并讲明等高线是怎样绘出的(即地而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标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其次,要求学生每一小组分别堆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不同的地形种类,并绘出这些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学生探究吋,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给了必要的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并补充讲述等高距)。接下来引导学

7、生探究这些问题:①看等高线的闭合状况,根据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的变化规律,判断山顶和盆地(洼地)。②如何区分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③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有何不同?④如何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如何估计陡崖的相对高度?能否用实物说明:陡崖的相对高度h取值范围是(n-1)dWhV(n+1)d(注:n为陡崖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如何根据等高线圈判断水系和水文特征?如何判断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如何根据等高线图进行区位选择?总之,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8、奠定了促使学生思考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选择好探究性问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